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一大法宝。十八大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并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安机关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重大现实而又亟需破解的社会难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公安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的成功法宝。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更是群众工作的重要主体,能力素质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群众工作的成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一)做好群众工作是履行公安职责的具体体现。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顺利完成使命,就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做好群众工作,才能真实履行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
(二)做好群众工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与党的宗旨是相统一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安民警能不能带着真感情,深入到群众之中,发自内心地体会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建公平正义社会,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全部公安工作,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在各项政府职能中,公安工作涵盖范围最广,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载体,公安机关必须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以民意引领公安工作,处理好执法与为民、管理与便民、建设与惠民的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三)做好群众工作是平安创建工作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深化平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上要求政法部门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当前,我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并加剧,社会治安要素更加复杂,违法犯罪的动态化、智能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落实平安创建目标,公安机关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群结合的新路子,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才能将平安创建工作落实在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四)做好群众工作是公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石,只有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公安机关才能完成使命,公安工作才能长足发展。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坚持群众路线,走专群结合、协同作战的道路,加强警务资源开发,挖掘社会资源,推进警务工作社会化,盘活社会民力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实现警务工作由公安“唱独角戏”向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转变,让公安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五)做好群众工作是和谐警民关系的实现途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坚持得好,警民关系融洽,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就强,社会治安状况就好。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和专门力量,处于执法办案、化解矛盾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当前利益诉求交叉、矛盾日益复杂、化解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如果应对不好,处置不当,极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群众很容易把不满情绪转移到公安机关,导致社会矛盾转化为警民矛盾,甚至还可能激化,引发警民冲突,带来严重后果,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只有坚持为经济发展护航、为党委政府分忧、为改革发展服务,确保群众安居乐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党委政府的信任支持,才能奠定良好的群众根基和坚强后盾,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动力和基础保障。
三、结合实际,客观分析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挑战
近年来,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而部分民警群众工作方式简单、办法不多,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对执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当前正处于刑事案件高发、矛盾纠纷凸显期,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安全诉求度也在增大、期望值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希望公安民警既维护社会治安,又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旦无法及时实现其愿望诉求,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三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社会活动范围和区域日益分散化、多元化,基层民警深入群众工作经常遇到“敲不开门、进不去屋、搭不上话”,一些群众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的传统思想日益淡化,给群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四是基层一线警力不足,与公安机关繁重的工作量相比显得捉襟见肘,工作有时顾此失彼,一些涉及民生的小案件不能及时侦破,小事情解决处理不好,也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公安机关非警务执法活动增多,扩大了社会对立面,极易造成群众误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警民关系紧张。五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网络监督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关注度加大,在促进和规范执法工作的同时,对涉及公安机关的一些负面因素也起到了“传播器”和“放大器”的作用,一些涉警舆情一旦处置不及时或不得当,极易引起网民炒作,甚至会被无限放大,影响了公安队伍整体形象。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矛盾逐渐增多,公安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一)群众工作对象日趋复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功能的重新定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变化,原有工人、农民等社会群体发生明显分化。如工人分化为管理、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许多新兴社会阶层,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不断涌现,且每个细分的群体或阶层都有其独特的经济背景。既云集着金融、商业、制造、文化等领域的精英群体,也有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主动适应社会阶层的分化变动,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群众工作范畴逐步延伸。社会阶层的分化变动,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今天的群众利益,早已不局限于物质利益,而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做好群众工作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维护群众的物质利益。从公安实践来看,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保护社会政治权利;不仅要求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确保社会稳定,还期待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还期待热情服务、优质高效。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对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群众工作领域不断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拓展了群众工作的范畴。特别是随QQ群、微博、网站、论坛等网络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更加深刻改变了社会组织动员形式,已成为引发、组织现实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一个新途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拓宽群众工作领域,同步推进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群众工作,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立足职能,切实找准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的对策
公安机关既是执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面对当前群众工作对象日趋多元、群众工作环境日益复杂、群众工作范围不断拓宽的新情况、新挑战,公安机关必须主动适应和研究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积极构建民意导向警务战略,努力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打牢党执政的群众根基,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
(一)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践行群众路线,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意的根源在于百姓。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彻底清扫“四风”顽疾,改进作风,放下架子,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虚心向群众请教,说老百姓能够认同的话,讲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理,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决策、举措更符合民意、更符合实际。在各项公安工作和双联行动中,通过强化警民互动,提高公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警民“面对面”交流、民警走访群众机制,始终坚定群众立场,把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公安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用真心打动群众,用公心取信群众,用细心服务群众,用耐心感化群众,用虚心问计群众,将群众需要作为公安工作的风向标,有效解决公安工作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坚持依靠群众、寓警于民,和谐警民关系,广泛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公安工作中,广大群众就是载舟之水、扶翼之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最广泛地组织群众,加强警民融合,寓警于民,让群众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防范、打击和社会矛盾化解的工作上来,构建警民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社会治安创新工作的新机制。加强社区警务,构建公安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与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综治网络,强化治安防范群众参与,健全矛盾纠纷社会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格局。
(三)坚持恪尽职守、履责于民,认真履行职能,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平安是民生之本,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没有社会稳定,也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更无从谈起。公安机关恪尽安民之责就是最大的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群众工作。要紧紧围绕平安甘肃、法治甘肃、过硬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以全省工作大局和人民需求为导向,以夯实基层基础为根本,以严格公正执法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锻造陇原铁警队伍为保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黑恶必除、命案必破、有霸必打、有乱必治、治警必严、执法必公”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命案侦破、扫除“黄赌毒”、打击“两抢一盗”、网络和经济领域犯罪、交通秩序和治安乱点整治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推进平安甘肃建设,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坚持以公安警务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创新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证时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模式,最大程度地把发挥职能作用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夯实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基础。
(四)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于民,解决群众困难,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孟建柱同志指出,“大事情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情累积起来的,办好小事情也能赢得大民心,解决小问题也能促进大和谐”。高度重视“小事”、从“小事”入手开展工作,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既是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公安工作重要的价值取向。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构建以民意为导向的公安行政管理和警察服务群众体系,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使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多推出符合实际、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措施,在对外窗口中打造“首问式解答”、“一次性告知”、“引导式接待”和“一站式服务”等服务模式,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安机关为民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公安工作满意度。
(五)坚持联系群众、取信于民,维护公安形象,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提升民警的群众意识和整体素质,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以“人格魅力”去开展群众工作,才能取信于民,提高群众工作实效。要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依法治警,使广大民警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按照正规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执法行为,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赢得群众的支持,提高群众工作公信力。严肃警容风纪,规范民警的言语、谈吐、行为、举止,保持严整的警容,充分展示公安机关的良好工作作风。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整治吃拿卡要、滥收乱罚和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粗作为各类突出执法问题、廉政问题、作风问题等,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砺练民警素质,在双联行动中补上基层“这一课”,迈好从警“第一步”,在扶贫攻坚中引领广大民警实践、提炼做好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用得好的“工作法”,提升群众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