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指南 >> 治安管理 >> 浏览公安
  • 关于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二)

    时间:2014年11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在“三期”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确保牢牢把握维稳保安工作主动权,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过去的好经验、好传统、好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使公安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形势变化所迫。一是虚拟社会迅猛发展。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冲击、互联网对公安工作的挑战日益凸显,特别是涉网犯罪花样不断翻新,热点问题炒作不断激增,舆情控制难度不断加大,不创新就难以有效应对。二是生人社会高度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大迁徙,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发展,以土地承载和血缘维系为基础的社会人员结构开始裂变,对公安机关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严重挑战。三是风险社会广泛形成。国内无直接利益冲突不断涌现,新老矛盾、经济领域矛盾和其它领域矛盾交织叠加,社会事件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稍有不慎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二、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自身建设所需。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与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加强自身建设。一是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一些公安机关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仍然沿袭以我为主的管理理念,不能主动实现以群众诉求为中心的转变,尽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群众也不满意。二是管理主体相对单薄。近年来,受社会信任系统弱化的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参与热情严重减退,社会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管理主体单一,缺乏有效合力。三是管理手段相对落伍。社会管理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没有完全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实时动态管理的模式转变,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公安工作被动滞后。四是管理动力相对不足。一些公安机关及民警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认识不高、准备不足、措施不力,始终处于简单、粗放、低水平的循环状态,民警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职责任务所在。社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公安工作的成败和公安事业的发展,是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和伟大使命。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以民为本。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公安工作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积极探索加强与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将公安工作完全建立在尊重和维护群众合法权利、推动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平等互动之上。要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积极践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更好地顺应民意,反映民愿。要大力发展社区警务战略,借助网络微博、警民QQ群等信息化方式加强与群众互动,努力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推动实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二)坚持突出主业。要将打击锋芒始终对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既要严厉打击以黑恶势力为主体的暴力犯罪,又要有效整治多发性侵财犯罪;既要集中精力破大案,又要坚持不懈破小案;既要做好案件侦破工作,又要加大追赃追逃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研判违法犯罪发案情况和发展趋势,为打击犯罪提供精确制导。要在坚持专群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公秘结合的同时,将警力更多投向发案相对频繁的时段,投向物流、资金流集中流向的路段,投向人财物相对集中的重点要害部位,投向类似犯罪方法连续侵害的目标,真正实现“猫鼠同步”。要着力加强特情耳目、刑嫌调控、阵地控制“三项手段”建设,全面升级改造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监技术“三大支柱”,使其更好地转化成现实战斗力。要健全完善扁平化应急指挥机制,努力实现第一时间发现警情、做出反应、形成控制,确保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三)坚持源头治理。一是着力抓好实有人口管理。对常住人口,做到实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对流动人口,要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协同负责、落地管理与运行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管控格局;对重点人口,要全面建立以政府主导、公安管理、就业保障、社区负责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机制,促进特殊管理对象融入社会、回归社会。对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重点人群、重点对象,要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强化跟踪管理,防止漏管失控。二是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要建立经常性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实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三调联动”;注重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过程中查找问题根源,最大限度减少类似矛盾的次生和再生。建立社会心态正向诱导机制,通过加强宣传、开展教育、增强沟通、促进交流,确保社会心态健康有序、宁静平和。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化管理进程。要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单位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内部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推进保安服务业管办分离,促进保安市场健康发育,缓解治安力量不足的现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指导作用,加强基层治保组织建设,开展社区邻里守望与村组联防,激励自主维护治安行为;要加强与工会、妇联、团委、文化、教育等群团组织合作,大力开展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组织开展治安志愿者行动;要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动消防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社会化,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加强行业场所自律;要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和社会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警务工作
  • 下一篇: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