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当前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4年11月19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近年来,在校未成年学生抢劫出租车司机、嫖娼、学生之间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多发态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表现出成人化、突发化、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等特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本文试通过对在校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实现法制教育的预期效应,提出我们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7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父母、司法机关、行政处罚机关及其他部门等等部门。

        (二)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概况。

        据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小学阶段法制教育的主题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穿插、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课中进行;中学阶段的法制教育主要结合政治课进行,并且每所中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的专题讲座。而一些法制教育先进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

        (三)法制教育实际效果分析。为了对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掌握法律知识以及具有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情况有更直接务实的了解,我们最近对在校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接受教育的渠道包括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等。

        1、被调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法意识。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望,仅有少数学生认为“不做坏事就行了,需不学法没关系”,或虽承认自己的法律知识欠缺,但坦言没有兴趣学习。

        2、被调查学生大都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由于对于《未成年人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力度比较大,被调查学生对这两个法律了解得比较多,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对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内容,有一些同学也能有基本了解;但同学们对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的掌握不容乐观,仅有少数学生能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3、被调查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不法行为侵犯时,能够较为正确的选择,在发现犯罪行为或坏人时,多数学生选择报警或者告诉教师、家长,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上前制止的见义勇为的做法,也有部分学生坦露出不管闲事、赶快躲开的心态。

        4、从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来看,学校、家长和新闻媒体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大多数学生表示近半年举行过一次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家长曾对其讲过法律方面的知识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严峻。

        尽管从调查的统计结果看,接受调查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学校、家庭对学生加强普法教育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近几年来,未成人犯罪的形势依然很严峻,表现出成人化、突发化、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等特点。

        二、加强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思考

        1、系统性原则。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最早的地方,要有意识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启蒙教育;学校作为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社会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大课堂,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形象性原则。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法制教育应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活泼多样。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旁听法院庭审、观摩公安机关执法过程,倾听少年犯的现身说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违法犯罪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些真实、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可以使未成年人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法律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

        3、层次性原则。法制教育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由于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心理、审理、知识结构和对社会感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所以法制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进行。对低年级的学生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育未成年人不进游戏厅、不在外留宿、不接触毒品、不参与赌博、不看黄色书刊、不结伙偷窃打架、不做任何有损学校和个人声誉的事,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常识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此外,针对有违法苗头性的后进生,可以举办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班,利用课余或第二课堂时间组织他们进行重点的法制教育,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以单独谈话、座谈会、专题讲座的方式,启发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公安机关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思考(二)
  • 下一篇:创新公安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