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右转--关于右转弯安全隐患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经播出了题为《危险的右转》节目,右转弯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机动车右转弯当前多存在车速快、不避让行人及非机动车、视线盲区等问题,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管理压力,右转区域也成为了事故多发的主要区域之一。而当前广大交通参与者对于右转弯安全意识不到位,认识偏差,行车习惯定式,心理表现多为随意、侥幸。今试从右转弯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切入点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右转弯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车速过快,危及旁人。《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机动车右转弯多存在不减速,车速过快的问题,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机动车在转弯时应注意避让直行车辆并减速慢行,但是从实际的情况上看,大部分的机动车在右转时,车速依然,给直行机动车、路边的行人及非机动车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关键路段、车流量大。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红灯亮时,右转弯的车辆在不妨碍被放行的车辆、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行。目前涡阳县城区的大部分十字路口,机动车可以依照规定进行右转,这一右转区域就是人车流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交通管理的关键路段,是交通事故隐患较为突出的区域。而由于非机动车在等红绿灯时,往往超过禁行线,多分散在人行道外,一旦由于右转车辆速度过快,避让不及,极易危及到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特重大交通事故。
(三)视线受阻。机动车右转弯时,容易受路旁广告牌、隔离栏、花圃、信号灯立柱等因素影响,造成视线受阻,驾驶员不能完全掌握路面路况,如果不减速慢行,细心观察路面情况,会对突发情况应对不及,造成机动车剐蹭、碰撞行人及冲撞护栏和路面设施等事故。特别是在夜间或深夜,路面机动车及行人少,机动车车速、行人过马路都较为随意,机动车在右转弯时,由于受视线影响,对路况评估不足,应急处理时间间隔短,处置不及时,对道路交通造成安全影响。
(四)存在小弯大转或转弯过于靠边现象。小弯大转容易对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造成影响,有些甚至影响到对向机动车的行车,容易产生占道或逆向行驶的行为。而转弯过于靠边,会对停靠在路边等候的行人或非机动车的安全带来威胁。右转弯要求要在转弯时尽量靠右行驶,但是要保持对路边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是部分驾驶员对安全距离把控不足,靠右行驶时过于贴近路边,容易剐蹭到行人及非机动车。两种现象都体现了当前部分驾驶员在转弯时行车不规范,转弯弧度掌握存在偏差,极易扰乱交通秩序。
二、右转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一)右转辅道设置的问题。辅道的设置是为了缓解十字路口的交通压力,也为了较少右转弯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在部分区域辅道的设计多存在两种极端,过于接近十字路口,或者是离十字路口较远。由于设置辅道的十字路口,靠右的车道必然转换成直行车道,辅道如果过于接近十字路口,靠右的直行车道机动车过多,必然会堵住辅道口,进而影响到右转车辆的行驶。如果不熟悉路况信息,因为辅道被堵,造成后面的驾驶员不清楚或者不知晓辅道的存在,而随着车流转进靠右的直行车道,达到红绿灯时,会造成不安规定信号灯行驶等行为发生,影响到其他机动车及行人的秩序,存在安全隐患。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辅道口远离十字路口,如果提示牌设置不完善,就不能很好提示车辆通过辅道右转,直接降低了辅道的价值,而对不熟悉路况的非属地外地车辆,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二)视线盲区的影响。大型机动车如货车,在转弯时,会产生内轮差即盲区,指的是车辆转弯时的前内轮的转弯半径与后内轮的转弯半径之差,这一差距会造成驾驶员在后视镜中无法查看到后内轮的情况,即只能看到车身中段部分,容易碰撞到过于靠近车辆的行人及非机动车,这也是为何多出现行人及非机动车被转弯的货车后轮碾压的事故的原因所在。如果车速过快的小型客车,在转弯时,也存在一定角度的视线盲区,同样会影响靠右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安全。
(三)道路狭窄,直行与右转的冲突。部分道路狭窄,右转空间受挤压,直行与转弯重叠,而目前大部分右转弯都是不受信号灯的影响直接通行,这就造成了右转车辆与直行车辆抢道行驶的现象,后方车辆想要右转,就必须等候直行车辆的完全通行,这就容易产生矛盾,部分右转机动车驾驶员狂摁喇叭催促直行车辆,扰乱安全行驶,造成右转与直行驾驶员的冲突,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和谐。
(四)行车习惯及思维固式等因素影响。由于大部分的道路要么设置了右转辅道,要么可以不受信号灯指示直接右转,这就养成了驾驶员行车直接右转的习惯。
(五)横冲直撞,右转车辆不避让现象突出。据《危险的右转》及各地相关调查指出,右转弯的机动车对于行人及非机动车均存在不避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减速、横冲直撞、狂摁喇叭、摇窗催促等,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机动车在经过人行横道及遇到行人或非机动车时,应该进行有效的避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并没有对避让行为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只是作为“应该”来模糊可有可无,只在事故认定时才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因此,很大部分驾驶员对于“避让”的态度并不明确,并没有上升到安全的高度,而是存在利己心理,一味的催促及摁喇叭来发泄行人和非机动车对自己行车受阻的不满,这样的情绪及行为很容易造成人车矛盾,进而引发事故。
三、缓解右转弯安全隐患的对策思考
(一)利用潮汐的思路,规范交通信号灯,科学引导右转弯机动车通行。随着《危险的右转》的播出,各界对右转弯安全隐患的广泛关注。针对右转弯长期存在的问题,应当根据车流量及人流量来进行科学评测,结合转弯路口的本身设计及环境,利用潮汐的思路,在高峰期对右转弯进行科学的限定,高峰期右转弯的机动车要按照信号灯指示来行车;而在低潮期即车流、人流较少的时间段,可以在不影响其他被让行的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减速缓慢右转。利用潮汐的管理模式,既能缓解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又能防止低潮时段驾驶员等候时间无谓的浪费。
(二)强化宣传力度,及时提升路况及管理信息变动的公众知晓率。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道路交通信号。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设置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和国家标准,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根据通行需要,应当及时增设、调换、更新道路交通信号。增设、调换、更新限制性的道路交通信号,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广泛进行宣传。但是在一些地区,宣传平台有限,信息传播不畅,沿用老的方式无法达到完好的效果,造成短时间的秩序混乱。如右转信号灯的更改,驾驶员的行为习惯一时难于转变,在经过右转路口时,习惯性的右转,从而造成交通违法,交通警察部门在更改信息及标示时,应该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知晓度,在此期间,对于右转驾驶员的违法行为,应当减轻处罚,或者以警告为主,减少警民矛盾,利用人性化的执法方式争取更多的人们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三)增强交通劝导的辅助力量,充实执法队伍。对于右转弯机动车不减速及不避让行人的行为,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这就需要增强辅助力量,充分利用交通志愿者、义务劝导者、交通协管员的力量,在高峰期对机动车通行进行有效的规范,对右转弯机动车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有效的劝导。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驾驶员的行为认识,对于非法计分的驾驶员,进行一个时间段的交通义务劝导活动,用切实的体会来强化他们对于交通安全的认识,同时又能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感化其他驾驶员,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强化打击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可以借助科技测速及执法监督的方式,对转弯不避让的行为进行登记,对这一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增加违法成本,将法律法规的规定细化到责任追究的层面,通过严厉打击这一实际的作用力,彻底打消习惯性、侥幸等心理念头,减少和预防因转弯不避让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人车摩擦,促进交通环境的和谐。
(五)完善标示标牌的设置,科学引导人车通行。标示标牌的设置要经过系统的调研及科学的分析,在客观条件下,无法改变道路设计的情况下,应从完善标示标牌入手,科学引导人车的顺利通行。如辅道的引导,针对当前辅道提示标示牌缺失的实际,增设提示牌,让不熟悉路况的驾驶员及外地驾驶员能通过提示进行辅道右转。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对原本不符合规范的辅道口进行整改,增强辅道的实际价值。
(六)拓宽通行视野,还“右转”一片净土。目前相当大部分的十字路口广告牌及设置过于繁多,导致了转弯视野受阻,影响了驾驶员及行人对于路况信息的有效评估,缩短了作出积极应对的时间间隔,应科学规范的对广告牌、标示牌及建筑设施进行清理,拓宽转弯通行的视野,消除因视线受阻产生的安全隐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