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井陉于家石头村

    时间:2015年02月04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年*月**日,在*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局做完最后一场报告后,我们报告团一行六人在天长派出所郝所长的引导下,向西南行进**分钟,参观了著名的于家石头村。

        井陉有特产,俗称“一黑一白”。黑的是煤炭,素以质优而著称,传日本侵略中国时将此地的煤炭开采殆尽,致使当今多为经营山西煤炭。白的就是石灰,亦因质量超高而闻名于世。也许天命如此。西子湖畔,少年于谦写就千古绝唱《石灰吟》。成化年间(约****年),其后人辗转千万里在石灰的盛产之地落脚,与这里结缘,立足、扎根、繁衍、建业,竟留下了又一篇不朽之作——于家石头村。

        于家村,一个保存完好的石头文化古村落,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于谦被害后,于谦的孙子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迁到于家村时,这里是一片深山旷野,他艰苦创业,繁衍至今已**代。于氏后裔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房屋,共同营造自己的石头王国。

        于家村四面环山,处在一个小的盆地之中,有***多户村民,村民**%以上姓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石头村逐渐为世人所知,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和游客前来参观考察。

        导游史翠荣正值中年,底气甚足,嗓门高亢;虽然十足的井陉味普通话,也直让人认为刘兰芳在说评书《岳飞传》。

        高处眺望,***多座四合院错落有致,****多间石头房屋互不雷同,****多米的街巷形如碧玉。临近观察,明清年间建的清凉阁、真武庙、观音阁、于氏宗祠等建筑保存完好。整个村落布局规范,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皆为明清古道。

        一座四合小院的门厅过道,一张方形地桌旁,八十五六岁的霍大妈正和几个同她差不多大的老太太打麻将。见我们走到门口,热情地招呼着:“来啦?快到屋里凉快凉快。”我们一边言不由衷地说着不热不热,一边满腹狐疑地迈进了北屋正房。和院里一样,屋里很是整洁。朝阳的通铺大炕上,随意地撂了把蒲扇。这里没有电扇,这里没有空调,却不知丝丝清凉来自何处。导游说:“这屋子冬暖夏凉。霍大妈一家住在这里已有二三百年,好几代人了。”

        坐落在村东头、建于明朝万历九年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石头建筑。导游史翠荣介绍说:“难以想象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当年村里的石匠于喜春为了纪念先祖建起了这座石头楼阁。”

        至此,让人叹为观止之余,我的心思已经飘到数百年前,回顾起那时发生的,与此相关的一桩惊天大事。

        ****年(景泰八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即日于朝班中逮捕了于谦和王文。于谦被诬陷处死。抄没于谦家产时,家中无值钱之物,只有正室关锁甚固。打开看时,里面除去景帝所赐的莽衣、剑器,别无他物。

        抄家抄(查)出个清官来。此事不出,或许身为当朝重臣的于谦之“惨”不为人知。此时的惨状,几十年前就被于谦自己所言中。他所留下的正是自己年轻时的追求,一生的写照。其后的子孙秉承祖上的信念,在先祖所颂扬的盛产“石灰”之地,又“写”就了一篇惊世之作——石头村。

        如果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其后人,有违天理常规;那么,没有当初的《石灰吟》,就没有今天的石头村,应当别无定论。只是因果当中多了些惨烈,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憾事和警示。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家乡的那棵大香椿树
  • 下一篇:警察的“爱”与“爱情”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