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交警管理 >> 安全天地 >> 浏览公安
  • 浅谈如何从交通陋习谈起培养良好交通行为

    时间:2015年02月0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的城市交通,是难尽人意的。尽管政府和交管部门都做了极大的投入,下了极大的功夫,作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交通环境,仍然不能让人乐观。无论是在威严、坚毅,认真负责的交警眼前;无论是在庄重、严肃、颜色鲜艳的红绿灯下;无论是在明确、醒目、功能齐全的标志标线上,都发生着我行我素、任意穿插、一哄而上,唯我独尊、特立独行的现象……这些乱象以及由此带来或直接造成的交通纠纷、交通事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重复上演,频繁发生,举不胜举,防不胜防……怎一个“乱”子字了得!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众多专家,管理者把交通乱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参与者“素质”太低,是广大普通交通参与者“素质太差”造成的。孰不知,在违法违章甚至发生重大事故丢掉性命的参与者中,并不乏专家教授、知名人士、高级领导干部和富商。可见,这些人的“素质”并不差。至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发生各类事故者,就更加难以计数了。如此一来,把交通乱象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形成,统统归咎于“素质太差,”则未免偏颇,会犯下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众所周知,良好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基础,交通畅通,就是城市的血脉畅通。只有秩序良好,血脉畅通,高楼大厦才有了活力,池水园林才有了春意,整个城市才有了盎然的生机,充满了阳光和活力。因此,出租车和公交车,才被称为“城市的名片。”也就是说,他们所从事的交通事业,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这里的出租车,公交车,笔者并不单指两种车辆的司机,而是指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参与交通的市民。当然,这两种车的驾驶人,在营造良好交通环境的浩大工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没有他们的遵纪守法,文明出行,城市的文明交通就会成为一纸空谈。但是,仅仅靠他们,仍然差的太多。因为,决定交通是否畅通,秩序是否优良的决定性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千千万万以不同方式出行的普通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乱象频发,事故发生呢?

        笔者认为,是交通参与者个人的陋习造成的。这个观点,与上述“素质说”有巨大的甚至是本质的差别。但作为交通管理者多年的实践、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此说成立。

        何谓陋习?辞典的解释是:不文明、不合理却又被人长期时间默认并应用的行为。丑陋的习惯,又被长期应用着,积习本就难改,加上长期运行,可谓病入膏肓,改起来何其难哉!何况,无数的交通参与者有着共同的偏见:交通违法并不算违法,闯回红灯,又不会被判刑。这两种观念融合在一起,司空见惯又习以为常,不乱倒是奇怪的了。试想,浩浩荡荡又各自为战的交通流,高举“一切为我”的大旗,在流动如水的大潮中,溅起众多不和谐的浪花,实在是很平常的。在这样的交通流面前,政府耗尽了心血,交警喊破了嗓子,硬件设施做足了投放,又能有多少效果呢?充其量,只能说是各方面都尽到了心力而已。至于效果如何,那就一天天积累下去再说了。因为,着所有的一切投入管理,宣传教育和查办处罚,都是治标的做法,并未涉及到灵魂即治本的高度。

        因此,笔者就上述观点再引申一步,要在主动

        “治本”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根治“陋习”的同时,教育广大交通参与者将出行过程中遵守交规、文明礼让,做为公民起码的道德准则,把遵纪守法提到爱国爱民的高度上来。在根治“陋习”的同时,养成遵守交规,为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尽一份主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做绝非怂人听闻,世界上已经有成功的例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的教育和交管部门就从儿童抓起,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树立国家和集体做贡献的良好愿望,培养出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的执着信念和价值追求。我国的儒家文化中,有一种理论叫做“集体本位伦理”。按照这个理论,就发展为今天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些劝人向善,控己利他的观念,如赋予崭新的、与时俱进的内容,再具体落实到交通出行上,就会自觉地约束每一位出行者,为有利于他人的出行做出谦让,退避、等候等优良行为。

        当然,把形成并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为改掉,谈何容易!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无数次下达功夫整治交通秩序却成效并不显著,就是因为没有将参与者的积极撼动,不动摇它的根本意识和内心陋习,就很难彻底解决一个人的交通参与意识,更谈不到他会克服弊端,改掉恶习,培养健康意识,形成良好交通行为习惯了。

        明确了主改方向,确定了工作目标,我们就应该知难而上,从广大市民,从最普通的交通参与者的意识和习惯做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使人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把被强迫之下的被动守法行为变为自愿守法的主动行为,并将这种行为养成习惯,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唯其如此,良好的交通环境,才会打造成功并恒久不变。像新加坡、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的交通环境应该是我们借鉴的先例。

        拥有悠久历史和高度现代文明的国度,文明交通是标志之一。交管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疏导多措并举的方法,在培养市民文明出行上下了大工夫。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再搞马路上轰炸式的宣传,而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机关、社区企事业及学校等地。这和我们以前经常进行的“五进”一样,所不同的,他们并不像足球进门了事,而是进去以后又扎下来,和风细雨、耐心细微地开展工作。这是浅尝辄止和扎根发芽的区别,效果当然大不相同。一些城市宣传部门与政府办大厅,包括中央,省属驻市单位以及各级新闻单位,联合行动,铺天盖地又扎扎实实,保证了宣传效果。他们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把交通出行上升到道德层面,使每位市民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一步步行进,都关系着国家的荣誉,城市的形象和自己的道德水平。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县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刍议
  •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快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建设缓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压力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