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部队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的根本在队伍,队伍的关键是干部。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部队建设的全局。加强部队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全面提高部队管理教育水平,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始终是部队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带着这一课题,笔者通过对本支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观点。
一、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趋势 新的形势给消防部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注上了新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良好的发展导向。 (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分配到支队的大学生干部在逐年增多,已经超过了部队生长干部的新增比例,使得基层中队干部队伍的第一学历比以往上升了一个新层次。支队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学历教育和学习培训,通过改善学习条件,出台学历教育政策,开辟学历教育绿色通道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基层中队干部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截止****年*月,南昌支队***名干部中,研究生、本科、大专学历的分别占*.*%、**.*%、**%,其中***%的基层中队干部懂计算机的基本运用,***%的基层中队干部取得了岗位资格证书。 (二)创先争优意识增强。近年分配到支队的年轻干部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干部年纪轻,学习力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竞争意识强,创业干劲足。同时,随着消防工作职能的拓展、消防部队地位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想作为、能作为、争作为的氛围不断浓厚,创先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凭实绩用人,靠实绩进步”用人导向的确立,更是激发了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功基层、创业一线的激情,涌现出了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特勤一中队和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法治人物”、被市政府命名表彰为“英雄城消防卫士”的八一中队等一大批基层建设先进典型。 (三)思想认识逐步稳定。支队党委通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通过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对基层干部实施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发了基层中队干部队伍扎根基层、安心工作的内在动力。如,通过加大对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提高基层中队干部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条件;通过帮助解决干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和落实探亲休假制度等措施,为广大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重视基层干部的成长进步等举措,为广大基层干部队伍搭建公平竞争的创业平台等等。 二、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支队党委紧紧抓住班子和队伍建设这个根本,积极探索干部工作新路子,推出了加强中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来看,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是明显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不够合理、思想不够稳定、流动过快、素质不够适应和从优待警措施不够具体等影响和制约中队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编制对基层干部结构带来冲击。由于编制改革的逐步落实,省会支队工作任务与编制结构的矛盾突显。目前,南昌支队大部分中队为副营职编制,三个中队为正营职编制,中队干部的年龄逐渐增大,级别越来越高。大部分中队干部都已成家,在日益繁重的执勤任务压力下,不能兼顾家庭,出现了干部不安心中队工作。中队编制升级的同时,增加了中队干部的编制数量,导致支队中队干部严重缺编,目前中队干部配备率仅为**%。 (二)存在能力素质不适应。一是部分干部安于现状,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更新储备与形势任务需求有差距,部分基层干部自身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理论功底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发展水平。二是基层干部管理能力偏弱,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入警大学生干部吃苦精神差,模范带头作用弱,与战士“五同”坚持不够,难以真正融入兵中。三是部分基层中队干部轮换过快,实战经验不足,指挥能力不强,预情判断和临机处置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打大仗、打恶仗的需要。 (三)部分中队干部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受到各种现实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淡化,有的过分看重物质利益;有的大学生干部责任心、事业心差,缺少献身消防事业的使命感,把入警当作找个稳定工作的过渡和跳板。特别是有些年轻干部抱着“混满基层履职经验”的想法,不愿意在基层中队工作,在中队刚满*年就想法子、托关系、打招呼,要求调离基层中队,给部队管理和队伍稳定带来诸多难题。 (四)从优待警措施落实不够。由于大多数中队干部面临择偶、买房、养家、两地分居、二次择业等现实困难和压力,部分中队干部工作和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同时,省会支队的基层中队由于出警多、保卫任务重、迎接检查多等特点,导致干部休假等一些从优待警政策不能很好落实,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精力外移。 三、加强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应当顺应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搞好人才建设导向,大力推动干部工作机制改革,从源头和根本上建设一支合格的基层干部队伍。 (一)严格任免、调配,保持基层中队干部的相对稳定。 严格按照干部任免相关规定,选拔任用基层中队干部,保持中队干部的相对稳定。中队干部要按编配齐配强,基层中队主官要随缺随补,空缺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一时难以补充的,要安排机关干部或大队参谋代职,确保基层干部配备率达**%以上。支队机关、大队部不得占用基层中队干部编制、不得长期借用基层中队干部、不得安排机关干部在基层虚挂职务。规范干部代理职务的审批,严禁超编代理、代理超时等现象。每个执勤中队至少编配*名以上部队生长干部,入警大学生(女大学生除外)应在中队实际任职最低满*年(不含*年入警培训期),消防指挥类本科、专科生必须在中队实际任职满*年以上;班长骨干生、优秀士兵保送生毕业后,必须在中队实际任职满*年以上。未满实际任职最低年限的不得调整到非基层中队岗位。逐步推行基层中队主官双考选拔制度,真正把思想品德好、事业心强、业务过硬、自身要求严格的优秀干部选配到基层中队主官岗位上来。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中队干部队伍的素质。 基层中队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机关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各级各单位要持之以恒地抓,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主官工程、班子工程来抓。一是抓好岗位业务培训。广泛开展以胜任本级指挥、精通本职业务、熟悉手中装备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练兵,引导基层干部立足本职锻炼成才。严格落实“三个必训”,有计划地实施基层中队干部的集中培训,保证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培训时间不少于**天。严格组织培训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落实上岗前培训。今后,凡是新任的中队干部,必须集中培训*天,培训内容应包括部队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执勤训练、灭火指挥、后勤管理等,以实用性课程为主,着重工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新分配的地方院校应届毕业生,必须经过*天岗前培训,才能下基层任职。三是搞好经常性培训。各部门要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抓好基层中队干部的经常性培训,并组织开展检查考评、比武竞赛等活动,提高基层中队干部从事部队管理的能力。广泛开展“一对一”传帮带活动,采取领导带部属、以老带新等方法,指导帮扶开展好工作、解决好问题。各单位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基层中队干部的帮教之职,支队将帮扶的成效列入干部考评的内容之一。 (三)落实从优待警,解决基层中队干部的后顾之忧。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安心尽责的内在动力。一是提高福利补助。在干部福利补助上加大向基层中队的倾斜,要确保基层中队干部在与本单位同职级干部福利补助等同的基础上,再按中队主官***/月、其他中队干部***/月标准增发岗位津贴,使中队干部福利待遇明显高于本支队机关和大队参谋同职级干部。二是落实休假疗养。要科学安排好基层中队干部休假,有计划地安排基层中队干部进行疗养,促进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基层中队干部休假计划每年一月前报支队政治处。要严格执行休假计划,各单位不得随意变更或取消中队干部休假计划,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变更或取消休假计划的,需报支队政治处批准。同时支队每年适时安排一批优秀的基层中队干部,到庐山、井冈山或省外干部疗养基地进行疗养。三是解决干部实际困难。关心解决中队干部婚恋、子女入学入托、家属就业、转业安置等实际困难。支队建立特殊困难中队干部救助机制,爱心基金发放重点向因家庭遭受自然灾害、配偶及直系亲属患重大疾病等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中队干部倾斜。四是优化工作环境。要从合理安排工作、规避工作风险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基层中队干部工作的环境。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应给基层中队留有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以提高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队、大队要加大将财力、物力向中队倾斜的力度,让中队各项工作、文体活动的开展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保障。确保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中队干部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基层中队干部成长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从而激发基层中队干部队伍的活力。一是建立基层优先的用人机制。对德才表现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优先送学培养。对安义、进贤、桑海基层中队连续工作满*年以上的,且工作成效明显的现任中队主官,可提前半年晋升参加提职双考。二是强化中队干部量化考评结果的使用。根据各中队实际情况,细化考评内容,强化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与基层干部的双考选拔任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挂钩。对在中队实际任现职满最低年限的,在双考中加*分,年度干部考评为优秀的干部在双考中加*分。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年度考评不称职的中队干部要采取组织措施,认真帮助教育,促其进步。三是建立基层典型培育优先机制。积极培养、宣传、表彰基层先进单位和优秀基层干部。规定在每年的立功受奖中,基层中队干部应占干部立功受奖总数的**%以上,特别对哪些长期驻扎在工作任务重、偏远、艰苦地区的中队干部适当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