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名司机“罚睡”浅谈“疲劳驾驶”的危害及对策
*月**日下午,*交警大队一中队民警在路面巡逻时,发现一辆载满货物的卡车忽快忽慢行驶在马路上,随即将其拦住盘查,结果发现司机正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在民警的细细追问下,司机不得不全盘托出,承认了自己疲劳驾驶,连续跑了一天一夜了,有点儿犯困。民警当场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了处罚,并将司机带到中队休息室“罚睡”。
古语言,“春眠不觉晓”,这位司机就在不知不觉中“春眠”了,“春困”作为季节交换中人们生理机能的一个自然反映,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因“春困”导致机动车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行为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春困”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在不断的攀升。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作为以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为主要职责的交通民警,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当敏锐的觉察到季节变换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春季疲劳驾驶的危害及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执法,就像上述例子一样对这些违法者进行“罚睡”,进行教育,才能更好的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春季“疲劳驾驶”的危害
据了解,驾驶机动车的能力和安全性,取决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注意力和操作的准确性。那些处于疲劳状态的驾驶员,其生理和心理机能大大降低,反应速度和处置情况的能力大大削弱。具体表现为感觉机能减弱,视力、听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不强,动作不灵活,操作准确性降低,协调动作遭到破坏,有时动作过分急促,有时就过分迟缓,有时动作没出错,但已错过时机,很容易因失误而造成交通事故。尤其是在春天天气转暖,很多人都有睡不醒的感觉,一直处于疲倦的状态,导致精神不集中,甚至开车时打盹。同时,伴随着春天白天时间增长,夜晚时间缩短,人们的睡眠时间也会相应缩短,如此更导致了很多驾驶员夜间睡眠不足,白天犯困,疲劳驾驶。
二、春季“疲劳驾驶”的原因
*、与季节有关。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季里人们常会出现“困”的感觉,“春困”是人体机能暂时不能适应环境,出现感觉迟钝、情绪躁动、忧虑浮躁等机体疲劳的现象,从时间上说,一天中最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的时间段主要有三个:一是午间时分,驾驶员因为腹中饥饿或午餐后体内消化作用容易出现困倦感。二是黄昏时分,驾驶员容易出现视觉障碍,加上经过一天的劳顿容易疲倦。三是午夜时分,按正常生活规律,一般人此时在灯光作用下容易进入疲劳状态。
*、与利益有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输行为的经济管理体制由原有的国有专业运输单位专营变成了现在的承包、挂靠、租赁及个体经营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在的方式,目前本辖区基本是个人运输车辆,大部分车辆的实际经营权都在个人手中,这就在调动了个体积极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个体经营者只图经济利益,多拉快跑,置安全于不顾,昼夜行车,连续长时间驾驶,造成身体极度疲惫,难免会踏入疲劳驾驶的雷区。
*、与路面状况有关。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多公路路面平直,行驶速度也相对提高了。但是有的路面环境景观单调,对驾驶员的视觉刺激较少,特别是夜间行驶,由于车少路好,车辆行驶速度往往过快,驾驶员注意力高度集中,驾驶动作单一,身体活动较少,路面查处相对来说没白天频繁,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驾驶员疲劳驾驶。
*、与个体差异有关。这里的驾驶员个体差异有很多种,在此主要讲三种:一是心理压力方面的差异,部分驾驶员或因急于赶路、忙于拉货驾驶时间过长,或因情绪不好心理烦闷,或因技术不熟练驾驶过于紧张等,导致疲劳。二是部分驾驶员认为“春困”无足轻重,只要自己留神就可以了,对疲劳驾驶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交通安全守法意识淡薄。三是生活原因导致,有的驾驶员饮食不控制,生活无规律,导致睡眠不足、休息不好、体力不支,易疲劳驾驶。
三、治理“疲劳驾驶”的对策
*、普及知识,加强教育。路面执勤民警当充分认识到疲劳驾驶的危害性,认识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预防疲劳驾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要注重在全社会普及预防“春困”、“疲劳驾驶”的知识,提高广大道路交通者抵御消除“春困”生理现象的能力。普及预防“春困”的知识,就要抓好科学膳食,合理活动,拓展宣传渠道等环节,形成一个多渠道、广普及的预防“春困”科学知识的社会环境。其中,要重点做好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疲劳驾驶危险性的认识和交通安全意识,要求其在长途行车中要有两名以上驾驶员,行车前要保证正常的睡眠,行车中要适时停下车做些消除疲劳的运动,适当保持驾驶室通风,必须与其他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完善设施,加强巡查。路面巡逻民警要针对疲劳驾驶的多发时段,重新调整部署警力,做到“白天见警车,夜晚见警灯”,要根据疲劳驾驶呈现的特点,全面强化对辖区路面的管控,在陡坡、急弯、桥梁等危险路段或长距离宽阔平直路段设立“禁止疲劳驾车”的警示牌,或设立醒目的警示灯具,昼夜提醒驾驶员注意。同时,要加大巡查密度,特别是在午后、凌晨等驾驶员最易困倦疲劳的时间,重点对长途客车、货车进行检查,在巡查中开启警灯,或者使用喊话器,使驾驶员能够始终保持警觉,驱散其疲劳感。
*、人性执法,提倡“罚睡”。据了解,引起疲劳“春困”的原因主要是睡眠不足、睡眠障碍和睡眠规律改变,只有劳逸结合才能保证驾驶员情绪饱满、精力充沛,这也是消除疲劳驾驶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路面执勤民警在查纠疲劳驾驶中,要充分的体现出人性化执法方式,仔细观察驾驶员的言行举止,发现有无打哈欠、无精打采、眼睛睁不开等现象后,要及时提醒驾驶员连续行驶*—*小时后,要选择一个安全的停车点下车休息,活动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不要因赶路而勉强开车。同时,在查处疲劳驾驶违法行为时,要对其进行“罚睡”,让其到休息室内休息,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社会参与,齐抓共管。与疲劳驾驶作斗争,不仅是公安交警部门的主要任务,还是全社会的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形成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才能有效治理疲劳驾驶。首先,有车单位要自我管好内部的驾驶员和车辆,常抓严抓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其次,要依靠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监督,进行相互劝解和约束,为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挥重要作用。最后,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积极性,在公路上遇见存在威胁交通安全的隐患,不要抱着事不关已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消除隐患做出努力,为构建和谐的交通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