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警察公信力缺失的危害和对策

    时间:2015年04月0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所谓警察公信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公信力不仅体现在法律法规之中,更体现在社情民意之间。近年来,诸如孙志刚收容遣送案、佘祥林刑讯逼供案、杨佳袭警案、杭州飙车案等一系列有社会影响的警察违法犯罪案件通过媒体公布后,给警察的公信力带来了严重损害。

        一、警察公信力缺失的危害

        1、警察公信力缺失降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警察不同于普通百姓,他们是属于具有公权力地位的国家公务人员,其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警察违法犯罪案件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严重的是公安机关保护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受到了质疑,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2、警察公信力缺失损害警察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警察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产。警察犯罪无论情节轻重,都会对公安机关的公众形象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可以说,个别警察犯罪是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辛勤工作的打击,其危害性决不可低估。

        3、警察公信力缺失影响正常的法律秩序。警察作为国家授权的法律执行人员,一旦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便是对法律的公开背叛,会被公众视为是法律的自我否定。因此,警察作为法律的执行者,自身公信力的缺失会强烈地动摇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正常的法律秩序形成强大的冲击。

        二、提升警察的公信力的对策

        *警察是社会正义、安全的代名词,其公信力的缺失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危害。提升警察的公信力,应从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开始。

        1、要加强监督始终保持露头打击的高压态势,使其不敢为。对于违法犯罪的民警,我们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坚决依法严惩,决不手软。打击是一种特殊的预防,当民警视法律为“雷池”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敢为”的心理。只有这种心理成为每位民警的主流意识,执法必先守法,人民群众才会更加信任警察,才会自觉主动地遵守法律。

        2、要加强人民警察道德教育,使其不愿为。加强监督固然是预防警察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但并不是治本之举,加强警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最根本的措施。民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职业道德好,才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不会去滥用职权、从事违背自己职责的犯罪活动。加强民警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不愿”去犯罪,是预防警察违法犯罪,提升警察公信力最根本的方法。

        3、实行执法公开制度,使其不能为。“暗箱操作”会使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导致以讹传讹,加剧人民群众的不信任。公开不仅是防止警察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也是赢得公众信任的有效途径。执法公开是对案件当事人正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会让公众相信严格执法、伸张正义的操作是公开的,从而对执法过程与结果坚信不疑。

        警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其特殊之处在于警察被誉为公正的守护神、社会正义的化身。无论多么完善和公正的法律最终是要依赖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来执行。所以要培养公众对法律的信心、对社会的信任,必须提升警察的公信力。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再谈执法记录仪在执勤执法工作中的重要性
  • 下一篇:涉稳网络舆情的疏导与控制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