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政工思想 >> 人事队伍 >> 浏览公安
  • “四项指数”给力队伍公信体系建设

    时间:2015年04月1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公安队伍公信体系建设,重点是基层,关键也在基层。笔者认为,基层所队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坚持从队伍的细微之处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最大限度提升警民和谐指数、治安掌控指数、群众满意指数、队伍美誉指数,最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信任、信服和信心。

        一、钝化“小矛盾”,定分止争,最大限度提升警民和谐指数。

        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立足源头、钝化矛盾、定分止争,基层所队只有在化解小矛盾、平息小纠纷、消除小磨擦上狠下功夫,才能守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一)源头化解是根本。深度推广矛盾纠纷化解综合平台,突出非正常死亡、征地拆迁、土地租用、聚众讨薪、环境污染等重大敏感问题的源头滚动排查,分类梳理、风险评估、等级预警,推动维稳工作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进一步深化“三访三评”大走访活动,畅通基层矛盾诉求渠道,动态掌控辖区各类不稳定因素,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二)综治联调是保障。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推进“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的公调对接机制建设。建立人民调解员、专家咨询委员、村居干部、草根名流等社会力量参与的“联调人员库”。推行民警处警首接调处责任制,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一般治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尽量采取“多调少裁”、“多调少罚”等人性化执法,严防民转刑案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应急处突是关键。基层所队是突发群体事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主体,在做好现场稳控和信息上报的同时,务必要抓好应急处突预案制定,强化合成演练,提升应急处突的能力和水平。处置中要把握好“六不”原则,即及时介入、不能“拖”,注重引导、不能“压”,把握规律、不能“呆”,综治联调、不能“分”,优化预案、不能“乱”,关注舆论、不能“炒”。

        二、办好“小案件”,打防并举,最大限度提升社会平安指数。

        小案连民心、小治安彰显大平安。普通的盗窃案、诈骗案,对公安机关来讲见怪不怪,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切肤之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小案,是赢得群众信任认可的根本要求。

        一是开展“破小案”竞赛。重拳打击辖区街头诈骗抢夺、市场小区入户盗窃、盗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努力做到“四必”,即“有案必接”,第一时间受理群众报警的小案件,获取案件第一手线索资料;“立案必查”,坚持“破大案”与“破小案”并重,尽全力侦办每一起小案件;“办案必访”,不论案件侦破与否,适时将案件办理情况反馈给当事人,争取理解和支持。“有赃必追”,加大涉案财物的追缴力度,将当事人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二是强化“治安乱点”整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围绕辖区网吧、小旅馆、游戏赌博、洗浴等复杂场所,加大区域性治安乱点整治,摸排隐案、积案、开展时间短、见效快的经常性打击行动,全力压降各类违法犯罪;开展娼、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专项治理,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全力营造辖区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构建“科学防控”网络。构建信息科技防控网,加快现有主要街道、重点部位技防设施的更新维护,深化“技防进街区、进小区、进农户”的“三进”活动,提升现有技防的覆盖率、运行率;构建警种联动协作网,联动辖区特巡警、治安卡口等兄弟部门,提升合成打击效能;构建警民互动群防网,整合乡(镇)、村居、企业等资源,深化治安志愿者、红袖标工程,提升巡防效能。

        三、做实“小服务”,创新管理,最大限度提升群众满意指数。

        “小服务”心系“大民生”、事关“大福祉”。基层所队作为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前沿窗口”,创新创优便民“小举措”、做实做强利民“小服务”,是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必然体现。

        一是创新人口管理新举措。一方面,以辖区安置小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实有房屋门号牌编制、实有人口信息与实际居住房屋信息采集,建立“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以网管人”的精确定位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依托基层“户籍窗口”,对老人“新农保”所需二代证办理进行预约服务、错时采集、集中受理;在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一次性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真正做到户籍“小窗口”,服务百姓“大民生”。

        二是创新网上群众工作新途径。深化网络问警、博客、微博、QQ群等平台应用,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笔者所在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率先建立“分类QQ群”,用于服务实战,取得良好实效。即:建立“留守家庭QQ群”,搭建虚拟网络“亲情连心桥”;建立“高危人员QQ群”,创新重点人员虚拟社会管控;建立“场所行业QQ群”,提升场所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网上治安志愿者QQ群”,延伸网上群防群治工作。****以来,通过“分类QQ群”发布预警信息**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名,抓获网上逃犯*名。

        三是探索单元警务新模式。实行“一区一组一平台”新型勤务模式,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即“一区一警组”,实行社区民警AB岗+驻村辅警制度,实行警务承包、菜单勤务,捆绑考核、连带奖惩,承担社区内各项警务工作;“一区一平台”,将辖区科学划分成几个中心警区,整合各方资源,建好“中心警务室”,打造社区警务现实平台,依托中心警务室、流动巡逻车,实行警务窗口延伸、服务举措前移,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实时服务。

        四、注重“小养成”,转变作风,最大限度提升队伍美誉指数。

        警察作为和平时期最苦、最累、最危险职业之一,已是社会不争共识。但往往群众对我们并不买账,这固然有群众法治意识提升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队伍作风不实、形象不佳、养成不规范所致。

        一要规范勤务扬警威。进一步规范处警行为,从民警举止着装、法言法语、调查取证等细节入手,慎重对待每一起警情,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针对执法中常见的“小毛病”、“小问题”,深入开展向“失败案例”学习、“卷宗挑刺”等活动,引导民警由“刚性执法”向“柔性办案”转变,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要精细管理严作风。一方面根据分局绩效考评制度制定民警个人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科学量化民警全年目标和序时进度;另一方面,建立“日点评、周通报、月奖惩”常态考核机制,正确运用考评结果,把个人业绩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重奖重罚,奖得让人心动、罚得让人心痛;同时,定期组织民警开展队列、警示教育等纪律作风整顿,做到警钟常鸣,确保队伍零违纪。

        三要素质强警树形象。打造“人文警营”,深化警营文化建设,倡导人文育警,开展“每人一讲,每日一课”“全警学讲”活动,提升民警综合素质。打造“生态警营”,进一步规范派出所院落、功能区设计,强化绿色、低碳,营造高质量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活力警营”,组建民警篮球、乒乓球队,创办摄影、书法等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激发民警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议如何加强基层公安队伍精细化管理
  • 下一篇:关于加强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二)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