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法治公安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途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加强法治公安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公安机关要从转作风、调机制入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公安建设,有力地促进队伍精气神的改观,破解建设法治公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公安工作的整体提升。
一、建设法治公安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及程序制度的不健全。在某些领域如网络安全、药品食品安全、金融犯罪、虚拟物品交易等方面由于没有法律法规可依或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安机关很难着力。而法律程序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有法不依、法理不畅。二是文化的缺失。一些传统观念对法律信仰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如“权大于法”等观念,使得法律权威难以树立。三是执法主体资格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公安机关执法主体资格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部分执法主体资格人员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偏低。有些执法部门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四是执法环境恶化。近年来,暴力袭警抗法事件不断增加,辱骂、威胁、诬告陷害民警案件以及扰警事件增多,一些党政机关不合理干预及非警务活动增多。 二、县级公安机关建设法治公安的对策 (一)加强执法主体培育,提升法治公安建设主体素质 执法活动是公安机关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而作为执法主体的民警,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首要因素。因此,要从综合素质、执法理念和纪律作风三个方面加大执法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强法治公安建设。一是努力提升基本素质。公安政工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公安队伍基本情况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民警教育训练规划,通过轮训轮值、随岗训练、体能训练、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等方式来提升民警综合素质。二是不断强化执法理念。要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融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会贯通于执法主体建设的始终。三是加强纪律作风整顿。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努力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纪律作风虚、工作责任心差、执法活动不规范、工作积极性低等影响队伍战斗力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筑牢法治公安建设坚实根基 一是严格实行执法办案网上流转制度。要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全力推进网上办案,逐步形成“执法全程上网”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二是全面落实法制员制度。要积极尝试向刑侦、治安、交警等重点执法单位派驻专职法制员,对基层派出所等执法单位明确兼职法制员,通过法制员对各单位案件办理、执法监督、法律培训等工作进行把控,着力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三是逐步完善执法程序。着力制定完善的执法操作制度,进一步统一执法处罚裁量标准,规范执法流程,从根本上杜绝同事不同罚、同案不同处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开展执法不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警不接、接警不处、立案不实、有案不查等突出问题。 (三)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搭建法治公安建设发展平台 公安机关因工作性质所致,社会的关注度高,群众的期待值高,极易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保证执法达到“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必须加强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强化内部监督落实。公安机关的法制、督察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执法办案单位的检查指导、督察调查、案件回访和责任倒查的力度,强化对执法过程的整体管控。二是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公安机关依据实际情况,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一些公安工作监督员,通过座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同时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全面落实召开警情通报会,加强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交流,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最大程度地让人民群众满意。三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村一警等活动,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深入基层,走家入户,广泛开展对基层基础工作的调研,进一步密切警民联系,和谐警民关系,以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四)加强法治宣传工作,营造法治公安建设良好氛围一是强化内部法治思想的养成,要结合实际情况,成立法治宣传工作组,统筹推进全局性的法治建设。二是强化对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等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刊载、播报警务信息,或者联合开辟法治专栏、制作法治宣传专题片,对法治公安建设情况进行广泛报道。只要切实落实好对内对外的法治宣传,必定能够争取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安建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增强广大民警对法治公安建设的认同和信心,营造出良好的法治建设氛围,从而推动法治公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