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关于构建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的思考

    时间:2015年04月24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公共安全是民生之本,维稳之基。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近来,笔者组织专班对应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提出符合基层实际应对措施。

        一、当前应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体事件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对抗激烈化波及公共安全。因征地拆迁、医患纠纷、民间集资等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突出问题。据统计,*年至*年,全市发生群体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牵扯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相当大的精力。群体事件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日渐增多,处置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

        (二)刑事案件高位运行,持续多发,犯罪暴力化危害公共安全。近年来,我市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但治安、刑事发案数仍在高位徘徊,一些刑事犯罪活动仍相对突出,特别是盗窃、诈骗等侵财类犯罪居高不下,经济犯罪大幅增加,新的犯罪类型不断出现,犯罪暴力程度加剧,严重影响了群众安全感。

        (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防不胜防,损害扩大化影响公共安全。机动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参与者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等现象大量存在,致使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群众防火安全意识淡薄,加之城乡消防规划、基础设施薄弱,防火责任难以落实,火灾隐患增多;膏盐化工支柱企业多为涉危涉爆涉毒,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二、当前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安全意识不强,经济建设与安全管理“不同步”。长期以来,党委政府把精力、物力和财力大集中于经济建设,处理经济发展与公共安全关系不同步,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公共安全管理作为常态性工作抓。同时,群众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当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问题或事件发生时,心理承受能力差,给政府有效应对带来一定困难。

        (二)运行机制不顺,部门管理与联动应急“不协调”。公共安全整体应对机制不完善,职能部门彼此独立,条块分割,应急联动机制尚未形成,部门之间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一旦出现破坏性大、涉及部门多的事件,不能较好地协调配合处置。

        (三)信息共享不畅,管理水平与现场处置“不适应”。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网络信息系统之间独立运行,缺乏综合性分析与评估,预见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影响预警研判、决策指挥和管理效率,延误处置时机。

        (四)保障体系不全,队伍建设与综合保障“不规范”。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内容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救援措施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训练,经验不足;公共管理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各类装备处于老化和缺乏状态,无法达到应急要求;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少,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三、构建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一)树立“三个意识”,构建高效专门管理协调机构。一是大局意识,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功能于一体,具有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专门机构,并赋予该机构指挥调度各职能部门权限,以便迅速高效地响应、解决、缓和、处置各类公共安全问题。二是创新意识,加强联动处置机制建设。理顺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关系,整合公安、卫生、安监、工商、交通等部门力量,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司责,职责明确,权责清晰的应急联动管理格局,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磨合,实现一体化联动处置。三是忧患意识,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置知识,增强群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范的良好局面。

        (二)搭建“三个平台”,建立完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公共安全指挥平台。以构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枢纽,融合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于一体,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一联动的指挥平台,做到信息共享、指挥到位、反应迅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联动化。二是信息发布平台。将工作的触角渗透到各个领域,广泛收集情报信息,建立信息研判预警及发布平台,切实加强对获取信息的筛选、甄别和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苗头,并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决策,统一渠道、统一口径、统一向社会发布。三是舆论引导平台。抢占舆论的主导权和制高点,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传达政府“声音”,力争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增强群众知晓率,及时消除社会谣言。

        (三)建好“三支队伍”,形成专群结合应急救援体系。一是专业救援队伍。建立以公安机关为龙头,以消防、武警等力量为辅的专业应急救援队。同时,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应急演练,不断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高应急实战能力。二是医疗救援队伍。依托卫生部门,建立以城乡各医院为主力的医疗应急救援队,配备好必要的医疗装备,加强磨合演练,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志愿者队伍。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动员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组建高素质的救援队伍,为应急救援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突出“三个重点”,全面排查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一是重要领域安全。对道路交通、矿山化工等重点行业推行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坚决落实安全生产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单位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二是社会治安防范。推进城区网格化巡逻防控机制,加重点部位物防设施建设,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形成立体复合型、多元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刑事犯罪打击力度,最大限度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加强民爆危化物品安全监管,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及时消除治安隐患。三是民生领域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饮水等公共领域的监管,坚决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安全规范的市场环境,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五)做实“三个保障”,提高公共安全后勤建设水平。一是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公共安全管理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应急拨款机制,增强保障能力。二是装备保障。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做好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等物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逐步淘汰过时的陈旧设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的装备保障水平。三是预案保障。按照“切实管用、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要求,不断修订完善预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事件,分门别类研究、细化、完善管理预案,做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措施都有很强的操作性,确保一旦有事,都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开展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关于非经营性上网场所管理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如何沟通和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