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源自心底对群众的“好”
人物小传:
*,男,****年**月生,**人,中共党员,****年*月参加公安工作,历任*省*市公安局*分局*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年**月因公牺牲。
主要荣誉:
*曾荣立个人三等功*次,多次获嘉奖。
****年*月,*被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年**月*日凌晨*时,*市公安局*分局*派出所值班室。社区民警*离开了他心爱的公安工作岗位,生命永远定格在**岁。就在去世前的几分钟,他还在出警的路上。
****年**月*日*时许,雾蒙蒙的*有些湿冷,数百名群众手拿小白花自发来到路边,送*最后一程。*时,在*市殡仪馆,*的遗体安详地躺在鲜花环抱的灵柩里,千余名民警、群众挥泪告别这名忠诚的人民卫士。
“好警官一路走好”、“悼念好人*”、“我们的‘好哨兵’安息吧”……这些言语,无声地诉说着群众对社区民警*的深厚感情。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年**月*日*时到*日凌晨*时,*派出所共接警**起。据派出所副所长*回忆,*当天处警**起,承担了绝大部分任务。
**月*日*时**分许,派出所报警电话骤然响起:凤台路上城国际附近有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和同事迅速赶赴现场,这是派出所当天处理的第一起警情。
这一天,警情不断,有打架、有纠纷、有盗窃……*白天一次接一次地出警,晚上还到医院为白天打架的伤者调查收集材料。
**月*日凌晨*时**分,派出所接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令,蒙城北路彩虹大厦门口有人打架。*驾警车和民警周先明火速赶到现场时,打架的人已经不见了踪影。他驾警车在周围仔仔细细地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情况,便将处警情况向***反馈。这是*处理的最后一起警情。
可刚回到派出所,*却猝然倒下,周先明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等救护医生赶到时,*已经溘然辞世。
**年如一日扎根社区
社区民警处理的都是与群众有关的点滴琐事,但*对此丝毫不曾懈怠。自****年转业到*市公安局工作以来,他一直扎根基层,**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他的警号、工牌在辖区随处可见。群众遇到困难,需要找他解决的,他从来没有推脱过。”提起*,*街道*居委会原主任*眼泪汪汪。*辖区流动人口多,需要对每一个住户入户调查。*每次都说:“情况我熟,我来!”他陪同社区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使得居委会对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得心应手。
*街道*社区副书记刘家舜回忆,*做的事情都是一些点滴小事、平凡的事,却很感人。有一次,*将办好的***余户群众的户口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中,将办好的暂住证送到工地、暂住人口家中。
辖区的每一起民事纠纷,只要*出面处理,当事双方总是心服口服。*街道自成立以来,社会治安方面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岔子,也很少有人违法犯罪。每年夏天、节假日,他都组织村里的民兵、居民组长在辖区里巡逻,*社区没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事件。
社区干部说,这和*警官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分不开。“在社区,群众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群众形象地称他为社区的守护神!”
真情为民温暖万人心
“当好社区民警,重要的是要善谋平安,让社区百姓在家安心、外出放心。”这是*的格言。
*以服务群众、打击防范为自己的主业,实实在在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辛勤耕耘。对*而言,每逢节假日“小家不圆大家圆”是家常便饭。社区群众几乎天天都能见到他,很多人愿意与他聊上几句,说点小区里的事,这也让*“耳聪目明”。
每逢春节,*社区都会组织慰问困难群众。*每年都捐款***元,委托社区居委会送到父母双亡且患病的彭家和院外五保残疾老人邢孝友、*家中。家住*的*老太太也一个劲儿地念叨:“好人呐、好人呐,我患脑瘤*年了,*警官经常到家里来看我,还给我钱,每次都是***多元,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呢?”
其实,*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下岗且患有重病,女儿无正式工作,家庭负担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视为自己的冷暖,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
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说起*也是充满感激之情:“*警官是群众的好朋友,他把我们都当成亲人一样来对待。”
一对老夫妻从*来到*寻找女儿,*从传销窝里将老人的女儿解救出来,自己掏钱买了*张火车票送他们回家;*名来自舒城县的油漆工为讨工钱爬上辖区一座楼的**层要跳楼,*找来油漆项目承包人,当面向*名油漆工承认错误并发放工资……
“身为社区民警,*真正做到了与辖区百姓心连着心、情系着情,他用扎实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社区群众这样缅怀他——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种人,他只是点点星火,却温暖着万人的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