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 把握成因 有效切入 不断提升部队安全管理水平
发生安全事故,无非三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造成“三个不安全”必有其可以追溯的源头。因此,抓安全,就是查源头、堵漏洞、除隐患。看来问题变得简单了。但是,在安全管理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办法,有时却处处碰壁、事与愿违、一团乱麻,部队总是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故案件。事故案件可防么?安全管理有规律可循么?带着问题,结合部队正在开展的专项整治,笔者深入部队做了些探究,现从三个方面谈些肤浅认识。
一、正确理解安全管理中的“五种关系” 一是安全与危险并存。管理理论讲得很清楚:安全与危险在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是相互对立的,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因为有危险,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安全与危险并非是等量并存、平静相处。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斗争。事物的状态将向斗争的胜方倾斜。可见,在事物的运动中,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安全,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危险。也就是说,部队安全管理,注定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任何一种安全管理理论都认为,危险因素是客观的存在于事物运动之中的,自然是可知的,那么也是可控的。这就为我们抓好部队安全管理,树立事故可防理念,为确保部队安全稳定树立了信心。 二是安全与执勤训练的统一。执勤训练、遂行任务是我们这支部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如果执勤训练中人、物、环境都处于危险状态,则任务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安全是我们执勤训练的客观要求,自然,当执勤训练、遂行任务完全停止,安全也就失去意义。就部队履行职责使命的目的性来说,安全顺利的完成各项任务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最大的负责。部队各项行动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倘若我们执勤训练中事故层出不穷,部队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执勤训练、遂行任务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人员生命或公共财产时,各项行动理应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因此“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任务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极端错误。 三是安全与质量的包涵。从广义上看,质量包涵安全工作质量,安全概念也内涵着质量,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两个第一并不矛盾。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这里所谓的质量,亦即部队管理、建设发展、执勤训练、遂行任务等各项工作取得的效果。只有安全与质量并重,才有部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丢掉哪一头,都要陷于失控状态,因此,一段时间部队安全形势严峻而采取某些特殊措施时,不能定义为“消极保安全”。 四是安全与速度互保。企业的安全管理认为,生产的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得的快,缺乏真实与可靠,一旦酿成不幸,非但无速度可言,反而会延误时间。速度应以安全做保障,安全就是速度。我们应追求安全加速度,竭力避免安全减速度或速度减安全。在消防部队中,速度不仅仅体现在训练、应急救援、车辆行驶中,部队建设脱离实际的贪大求全、盲目蛮干,部队管理中脱离人员素质、文化底蕴的异想天开、齐头并进等,都可谓之为盲目追求速度,没有体现出安全与速度互保。安全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一味强调速度,置安全于不顾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当速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暂时减缓速度,保证安全才是正确的做法。 五是安全与效益的兼顾。部队训练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工作训练条件,调动官兵的积极性,焕发训练热性,带来的收获必定是训练正效果的显现,达到训练目的。部队其他工作注重安全与效益的兼顾,同样就会收到良好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与效益完全是一致的,安全促进了效益的增长。 以上五种关系,延伸出我们对传统安全管理的扬弃: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繁杂的制度规定、一大摞文件、无数的表格、千篇一律的“要求话”;这规定、那章程,真正起了多少作用?大家都非常怀疑,也非常漠视。管理决不能“一头热”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取决于管理者、管理对象,同时受管理环境的影响。“五种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六项原则”,即管行动同时管安全、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四全”(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侯)动态管理、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在管理中发展提高。这六项原则缺一不可。特别是动态管控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尤为重要。只抓住一时一事、一点一滴,简单草率、一阵风式的安全管理,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不是我们提倡的安全管理作风。 二、分析研判事故案件的“三个基础成因” 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任何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事后诸葛”无助事故预防、“马后炮”者难寻解决途径。必须得分析和研判造成部队管理薄弱、安全事故频发的基础成因。 一是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的东西始终是最重要的。部队安全形势是否能够保持长期高度稳定,打基础是关键。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法规、规定等,这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引入和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在动态中控制和消除安全隐患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部队建设中的硬件、软件保障,科学合理的建设相关设施设备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在部队中营造安全氛围、打造安全文化,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注入文化底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离开了制度建立、技术控制、硬件保障、设施设置、安全文化等基础工作的完善,安全管理永远都是空中楼阁,安全隐患必会此起彼伏,安全事故势必防不胜防。 二是执行不力。执行本是程序落实范畴,但现今执行不力已然成为推进部队各项工作的机制性、结构性“绊脚石”。制度不可谓不健全、要求不可谓不严格、设施不可谓不完善,但一些单位问题不断、事故频现,究其原因,执行不力使然。随处可见的差不多和不到位,无处不在的浅尝辄止和虎头蛇尾,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指导,遇事推诿扯皮办事不讲效率等等,就是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倘若“差不多先生”充斥部队各级部门、各基层单位,那么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都不会得到有效地落实,安全事故的发生将成为必然。 管理者的执行不力危害更大、影响更深。管理者怕严格管、怕担责任、怕得罪人甚至怕“丢选票”,势必将部队管理引入恶性循环,导致“部队将不部队”。 三是监督缺位。话说到位、招呼打到位只是初始,一项工作要彻底的完成,除了坚决执行外,最重要的无疑是监督。一些单位发生事故后,有人甚至某些领导者首先可能想到的是“这个事情我早就讲过、要求过”,似乎只要讲了就结束了,根本谈不上监督检查、督促落实,成为“说话的巨人、落实的矮子”。监督还有其另一层含义:奖惩是否逗硬。一些看似小的苗头、小的漏洞、小的倾向不加以制止势必酿成大问题;一些看似未酿成严重后果的小事故、小隐患不彻底查处、纠正,同样会埋下“定时炸弹”。 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才是部队安全管理出现漏洞的基础成因。安全形势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次事故的发生也都会找到许多针对性缘由,但都能纳入这三条基础成因。安全管理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计划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这是基础;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这是执行力的问题;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这就是监督的问题;改进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这就是基础、执行、监督的循环往复,亦即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有效把握预防事故案件的“五个切入点” 一要未雨绸缪,力减亡羊补牢。“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明训,智者必然铭记。现实工作中,就应在勇于揭露和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根据大的形势变化、部队任务转换和不同季节特点,超前预测官兵可能出现的思想波动和不安全因素,并事先出好主意,拿出对策,防患未然,以争取工作主动。切忌“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出了漏子再补漏,亡了“羊”再“补牢”,纠缠于被动局面之中。 二要见微知著,力反麻木不仁。基层干部大多为抓安全操心倾力,但也由于平时思想不敏锐,洞察力不够强,难以从细微的征候和苗头中发现问题。有的对小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怪,领导机关指出来还认为是“少见多怪”;有的自我感觉良好,高枕无忧,甚至问题也被罩上了一层“光环”;有的对老问题不当问题,思想麻木,习以为常;还有的不能从复杂的事务中发现矛盾,找准问题,以致一些单位出了问题才大吃一惊:“没想到”。要“窥一斑而知全豹”,细微之处见隐患,及时敏感地发现新的情况和问题。 三要抓小防大,力防因小失大。一般情况下,一些小苗头、小漏洞、小毛病、小倾向不一定会导致大问题、大祸害。但也必须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大错大祸大多能从平时不起眼的“小事”中找到祸根,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屑一顾或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掀不起什么大浪,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可能错失良机,埋下祸患的“种子”,终将酿出大的问题来。因此,要耸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危言,多做防微杜渐的工作,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要举一反三,力避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人们对那些庸医的形象描绘。一些基层干部抓工作就事论事,常常带来的是出问题接二连三,有时候“按下葫芦起来瓢”,防不胜防,堵不胜堵。一个单位出了问题要弄清原委,分析成因,吸取教训,及时“补牢”是个中应有之义。但不能局限于此,更要透过问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纵向、横向上罗列出类似问题和现象。比如,中队发现战士私自外出喝酒,就不能仅仅看到战士违反规定喝了酒,还要看到战士落实制度不好,执行纪律不严,中队思想教育不力,干部骨干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由此联想到其他一些工作是否落实。 五要善借“他石”,力戒封闭自锁。兄弟单位出了问题,有了教训,应“善借他山之石”,使之成为本单位借鉴利用的宝贵财富,绝不能思想麻痹,固步自封,把问题教训当成故事讲、笑话传,甚至还为之幸灾乐祸。要知道,间接教训是走向安全的捷径,直接教训的代价难以估量,是每个基层干部都不愿经历的。因此,要做到别人“吃堑”,自己“长智”。把别单位的问题当成本单位的问题来分析,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教训来吸取,特别是当自己单位建设平稳、发展顺利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更应注意头脑清醒,警钟长鸣,时时用“他山之石”自警自激。 总之,安全管理工作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我们找到管理工作的基础成因和漏洞,在安全管理方面愿管、敢管、真管、勤管,就能寻到提升管理效益的途径,就能把握住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实现真正的安全、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