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消防管理 >> 防火研究 >> 浏览公安
  • 佛教寺庙火灾扑救战术初探

    时间:2015年06月0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去年以来**区连续发生三起*传佛教寺庙古建筑火灾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为进一步提高队伍灭火救援水平,在搞好战评的同时,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区寺庙古建筑火灾扑救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抛砖引玉,就**区寺庙火灾扑救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传佛教寺庙建筑特点

        (一)基本概况

        一是分布较广。*境内依法登记的宗教场所***处,*传佛教寺庙***座。除泸定县外,其余各县均有分布。其中,*座,二是历史悠久。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座,三是教派齐全。*(*)、*(*)、*(*)、*(*)、苯波(黑教)五大教派俱全。其中*派寺庙***座,*派寺庙***座,*派寺庙**座,苯波教寺庙有**座,*派寺庙**座。

        (二)建筑特点

        *.从建筑结构来分析,我州*传佛教寺庙主要由土石墙体、木柱、木梁、木椽子以及阿噶土楼板共同构成。其中,有土木***座,石木***座,共计占总数**.*%。在内部构架上,寺庙建筑属于密梁平顶式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墙体和木构架共同承重。主要承重部位在内部柱体,柱纵横成网,间距为*.*到*m。柱头上用大斗、垫木和弓木承托大梁,倒梯形弓木能够增大梁端承压面积,减少梁的净跨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梁的抗剪和抗弯能力。通过分析发现在柱、梁连接点的弓木、垫木等结合部位全部采用*区特有的高原松木、*青杨等木质构件,伴随随着时间推移,水分丧失,节点部件易发收缩变形,可能导致连接点的便宜,影响整体稳定性。

        *.从建筑布局上来看,一类为传统型布局,即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呈现“一中两边”的结构,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如大殿、经堂),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住宿、仓库等)。第二类为特殊性布局,即一点为中心,呈发散性分布,较为典型的代表有五明佛学院、白玉亚青寺,以五明佛学院为例,其主核心部分由扎巴经堂、觉姆经堂、居士经堂等*处经堂组成,建筑面积****㎡,其余居士及僧侣居住的扎空房在周围呈发散性分布,建筑面积*.*万㎡。这类建筑布局的特点是修建任意性强、速度快、缺乏规划。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消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二、寺庙建筑火灾特点

        (一)耐火等级低,火灾燃烧快。前面提到,我州寺庙多是砖木、土木等结构建造,历经几百年的日晒风吹,造成建筑木质腐蚀、疏松,特有的高原干燥气候,使建筑材料含水量低,形成极易燃烧的“旺”材。同时这些构件又多取自于当地油脂含量较高的冷杉、高山松等木材。加之,室内悬挂的字画、幔帐、以及常用的酥油灯遇火极易燃烧。

        (二)火灾载荷大,蔓延速度快。寺庙主殿及经房高度多在*层以上,空间跨度极大,起火后,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建筑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逼迫火势向门、窗蔓延,一旦烧穿,形成空气对流,极易助长火势的快速发展。

        (三)建筑分布密,火势扩散快。有的寺庙建筑虽以经房、大殿为中心,但与住宿、生活区紧密相连,此种布局无法进行防火分区划分,一旦出现火情,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有的寺庙内高低错落,相互连通,形成回廊,缺少防火隔离,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通过直接延烧、热辐射、飞火等方式蔓延和扩大;再则寺庙内部的梁、柱、椽等木质构件表面积大,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极易造成火势蔓延扩大;有的寺庙更是建在高山之巅,通风条件良好,发生火灾后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四)使用管理问题多,易引发火灾。有的寺庙管理混乱,缺乏安全意识,没有消防器材,没有消防人员,电源、火源管理不善,有的电气线路老化、电气设备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有的使用明火、香火、常用的酥油灯摆放无严格的防火要求,无专人负责看管,稍不小心,就可能引火上梁,使殿堂遭灾。

        三、寺庙火灾扑救面临的实际困难

        (一)道路交通险恶

        *许多寺庙地处高山,远离城镇,交通不便,距县城消防队较远,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鞭长莫及,远水救不了近火。全州依法登记的*传佛教寺庙***座,其中,寺庙距县城***公里以上的有***座,占**.*%,***公里以上的**座,占*%,不通路的寺庙共计***座;海拔****米以上的***座,海拔****米以上的**座。加之*所独有的夏季多雨,冬季霜雪气候,大队在确保出警车辆安全的同时,很难迅速达到这些地处于边、远、险的寺庙,火灾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二)灭火供水困难

        寺庙普遍存在消防水源不足。如前所述,*一半以上寺庙远离城镇,

        靠山缺水, 有的寺庙所处位置人烟稀少,

        周围很大范围内没有消防水源或距离水源很远。特别是在冬季,自然水源结冰,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取水更是困难,往往因为没有灭火用水而使小火酿成大灾,

        造成惨重损失。

        (三)交流沟通困难

        除*、泸定、海螺沟、丹巴等县由支队统一接警外,我州其余各县接警主要是依托当地公安局接警后再转各消防大队,特别火灾发生初期,报警人多为寺庙僧侣,缺乏系统培训,对于起火部位,火灾性质,有无人员被困等关键内容难以表述清楚,以致消防队抵达现场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战斗,贻误了战机。加之,救火现场人员较多且多为当地僧侣和百姓,语言沟通有障碍,协调难度大,消防队在短时间内很难与群众形成扑救合力,发现的安全隐患也难以与参与扑救的群众有效沟通,对在场参与扑救的人员构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四、对策及建议

        (一)以水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我州寺庙多建于高山、陡坡,水源匮乏,冬季特有的高原寒冷气候,使消防供水更加困难。为此,要提升*区寺庙火灾扑救能力,解决水是关键,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水源利用。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在临近河流适宜位置,建设消防取水码头,同时,针对地处山区的寺庙,宜利用地形优势,修建储水量不低于***m?高位消防水池,在寺庙内部增设室消火栓,形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对于,实在缺水,无天然水源的寺庙可以考虑将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相结合,设立消防输转水池,提升水源利用率。二是创新供水模式,要针对寺庙实际情况,实地开展消防车直接供水、接力供水、运水供水、坡地垂直供水测试,明确供水距离,确定供水方案,大力拓展供水新模式,如色达执勤点,创新开展一车三人供水操法,即一辆皮卡车,一台机动泵,一名驾驶员、两名战斗员,随车行驶中不间断铺设水带,快速供水。三是要提升装备载水能力,我州现有消防车载水量多为*.*吨,供水保障时间较短,建议购置储水量*吨以上的寒区消防车辆,利用小车终端灵活作战,大车后援连续补给的高低搭配战术,切实提升作战实效。

        (二)灭拆并举

        在寺庙火灾扑救中必须坚持“小火就灭、大火就(

        破) 拆”的战术指导思想, 内攻近战,

        以快制快。一是要强化内部破拆散热。排烟散热是扑救大型寺庙消防火灾的重要战斗环节,其目的是降低烟热强度,为内攻近战创造必要的安全条件,同时也有引导和改变火势蔓延方向的作用。尤其是人工破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开辟排烟散热通道应选择下风方向安全可靠的位置,打开下风及侧下风方向的窗户,充分利用建筑的开口部位进行自然排烟散热,同时,破拆着火的可燃空心墙,堵截火势向上蔓延。严禁随意破拆建筑内部承重的柱、梁等构件,避免牵一发

        而动全身,发生大面积倒塌伤亡事故。二是要强化外部破拆建立隔离带。以白玉亚青,色达五明佛学院周边修行者居住的“扎空”房为例,其建筑特点是小(**平米内)、矮(一层)密(相距一人宽)。这类人员密集住宿区发生火灾后,极易形成链式反应,快速扩散,为防止火烧连营,保护寺庙重点部位,应重点在下风方向进行堵截,在快速灭火的同时,必须科学选定破拆提前量,以门、窗、外部支撑柱为突破口,以绳拉、切割、推到等方式迅速开辟物理隔离带。同时,要加强毗邻区建筑防护。要防止因热辐射、飞火造成的火烧连营的情况。应采取在毗邻建筑部署水枪或预先淋湿毗邻部位可燃构件等措施阻止火势扩散。

        (三)多方联动

        因寺庙火灾扑救专业力量有限,为能使寺庙消防火灾扑救更加有效,往往需要调集更加广泛的群众社会力量。一是需要安排一名寺庙所在辖区通晓*汉双语的干警和乡村干部,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建立村民和消防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二是要建立协作救援机制。要加大与驻地武警、森警、林业、公安派出所、市政供水的协作,一旦寺庙发生火灾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足够多的专业化人力、物力。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寺庙“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培训,适时开展联合演练,是他们做到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会及时处置紧急情况,一方面能够提高寺庙自防自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对现役灭火救援力量,形成有益的补充。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高层医院病房楼安全疏散设计
  • 下一篇:浅析寺庙防火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