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消防管理 >> 防火研究 >> 浏览公安
  • 浅析寺庙防火对策

    时间:2015年06月0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位于*省西北部,紧邻*平原,北部与*、*省相邻,地处*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万人,其中*族占**.*%,是我省第**主要聚集区。据统计,全*登记在册寺庙***座,其中*传佛教及本教寺庙***座,分布于全***县,在册僧尼总数*****余人,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省级重点寺庙**个。目前,寺庙已成为人们观光、朝佛的圣地,在寺庙内开展佛事活动已成为经常,为此,寺庙已成为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并有可能对良好的社会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做好*寺庙消防安全刻不容缓,这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贯彻执行,事关*的稳定与繁荣。下面,我结合*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对*寺庙防火的一些看法。

        一、*寺庙近年火灾主要情况

        自****年以来,全*寺庙共发生火灾*起,死亡*人,直接财产损失***.**万元,其中电气线路短路火灾*起,生活用火不慎火灾*起。其中,****年**月**日,阿坝县孜朗寺因大经堂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因火势迅猛,致使该寺大经堂全部化为灰烬。此次火灾造成直接经济财产损失***.**万元,过火面积***㎡,其中无法核定价值的物品就有**件,火灾造成的文化损失无法估量。****年**月**日,阿坝县格尔登寺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过火面积**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万元,造成死亡*人的悲剧。

        二、*寺庙消防安全现状

        (一)消防通信和车道不畅。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有不少的寺庙远离县城或集镇,寺庙没有任何通信设施,如一旦发生火灾需到几十、上百公里之外的集镇或乡政府报案,延误了最佳的灭火时间,同时,不少寺庙修建在山上或山坡上,不通公路,消防车根本无法到达,延误了救援时机。

        (二)消防基础设施缺乏。就寺庙自身消防设施而言,更是令人堪忧,除部分寺庙配置了有限的灭火器、为数不多的手台机动泵、水带、水枪和容量较小的消防水源外,几乎再没有任何消防设施或器材,自救能力十分低下,一旦发生火灾,只能望火兴叹。

        (三)可燃物多,火灾负荷大。目前,*内大多寺庙以木材、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无防火分区,墙体全为石结构,而屋棚及里面支撑架则均为木结构,木梁等其它木质结构含水量极低,且经过酥油灯明火的常年熏烤和自然侵蚀后,大多数木质结构多已碳化,遇火后大量烟雾都集中于屋顶,不易散去,温度一旦过高,极其容易发生轰燃现象。同时,寺庙内部悬挂的绸缎、经幡、伞盖、纤维织布,大量的彩绘、锦绣,香客供奉的香烛、纸张等物都是易燃、可燃物。

        (四)耐火等级低,燃烧蔓延快。由于寺庙大多为古建筑,采用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多数寺庙建立于半山或山顶之上,其通风条件比较好,在发生火灾时,氧气供应充分,提高了燃烧速度。

        (五)用火、用电频繁。*地处高寒地区,夏季短冬季长,僧尼们常在在僧舍内用柴禾、煤油等烤火煮饭;寺庙经堂、殿堂内遍布数百甚至上千盏长明灯,这些灯又距佛像及佛像上的哈达和其它易燃织物非常近;还有,由于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不断的宣传,*内旅游业不断兴旺,前来旅游和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僧人及游客随处烧香的现象相当普遍,搭建了临时厨房等,诸多现象层出不穷,私拉乱接电线、电源等现象不断增加。

        (六)电气线路陈旧老化。*内大多数寺庙的电气线路为自行敷设且年代久远,有的寺庙建寺以来从未更换过,线路陈旧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接头裸露现象十分突出,线路犹如蜘蛛网,部分寺庙还在使用大功率照明灯具,超出了线路负荷。

        三、*寺庙防火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整改资金需求多保障难度大。按照省上部署,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寺庙安全整改,但就目前对全*排查掌握的情况看,用于整改寺庙消防安全隐患专项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地方财政难以保证,省*保障资金偏少,加之很多寺庙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出资整改隐患,想要彻底整改隐患实为困难。

        (二)部门联动少形成合力难度大。*寺庙工作是一项长期异常艰苦的工作,不论是政府还是部队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开展安全保卫、*执勤。同时,行业主管部门意识淡薄,畏难思想严重,对寺庙工作普遍持“能不管就不管”的态度,普遍认为寺庙消防安全工作就是消防部门的事情,行业部门之间主动开展联合整治较少,常常是消防部门单打独斗,寺庙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三)警僧关系微妙沟通协调困难。因历史原因,*个别寺院对政府开展的工作存有消极抵触情绪,对公职人员怀有戒备和防范心理,导致消防工作很难得到寺院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很多地方不但不受欢迎,往往遭遇到寺庙方的“冷眼相待”,吃“闭门羹”。导致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寺庙所在乡镇党政机关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找理由推诿。

        四、*寺庙防火工作对策

        寺庙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寺庙又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见证;寺庙作为历史名胜古迹、旅游观光景点,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一旦发生火灾,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做好寺庙防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定相关省(国家)级政策。*寺庙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长久性、综合性的工作,仅依靠公安(消防)等力量,难以形成良好局面,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原则,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在寺庙的建设(新建、改建和扩建)、日常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予以明确,理顺各部门在寺庙消防工作中的职责任务。

        (二)培养或配备一批*汉双语干部。为更好地落实好*寺庙消防安全管理相关政策规定,积极主动与寺庙活佛、堪布等影响力巨大的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目前,*重点寺庙区县的监督执法干部几乎不会讲*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因此,为*寺庙区县侧重培养或配备一批*汉双语干部,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动*消防工作长远发展。

        (三)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器材。由于大部分寺庙都远离城镇和消防队,火灾扑救几乎只能采取自救。因此,要为寺庙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手台机动泵、室内消火栓、水缸等设施和器材,对一些价值高、影响大的大、中型寺庙还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提高寺庙火灾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四)大力提升寺庙建筑的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低是寺庙最大的火灾隐患之一,我们要通过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寺庙对其建筑结构进行改造,重点对采用的木材、装饰织物等易燃可燃材料进行防火阻燃处理,提高其耐火等级,避免在发生火灾时,火势迅速蔓延,引起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五)加强火源、电源管理。对寺庙等宗教场所进行合理分划,划出区域,规范用火。做到七个“禁止”:一是禁止在寺庙内开设娱乐、餐饮场所;二是禁止游客在寺庙等宗教场所内留宿;三是禁止在寺庙及宗教场所内燃放烟花爆竹;四是禁止在寺庙等宗教场所内乱点乱摆乱烧香烛、酥油灯和纸钱;五是禁止在寺庙建筑内用柴禾取暖、做饭或另做它用;六是禁止老化线路入寺庙;七是禁止游客在寺庙内吸烟。

        (六)加强消防安全培训。针对寺庙火灾特点和存在的火灾隐患,将相关法律法规印制成*语,向寺内僧人发放,并经常开展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僧人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自防自救的能力。还可以和寺内主持协商,建立奖励机制,对寺内防火意识强的僧人给予物质或是精神上的奖励。广泛发动广电、新闻、文化、教育、等部门、团体,共同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深入推动消防宣传“进寺庙”工作,广电局、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应确保在收视黄金时段免费播放消防安全公益广告,并开设消防安全宣传的专栏,专题节目。

        (七)落实火灾事故问责制度。政府与乡镇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务督察内容,凡发生寺庙亡人火灾事故,由县政府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发生火灾所在乡镇政府消防工作履职情况进行调查,凡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佛教寺庙火灾扑救战术初探
  • 下一篇:关于电瓶车火灾的几点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