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行政管理 >> 装备财务 >> 浏览公安
  • 试论战勤保障的及时、灵活和精确保障

    时间:2015年06月02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战勤保障作为消防部队“打得赢”的关键因素,而及时、灵活、精确的保障则是日常性保障向作战现场延伸的实现,是及时、准确、持续为作战部队供应装备、物资和器材的保证,对维持战斗力和持续作战能力,保障应急救援战斗取得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火灾多发和群死群伤火灾的高风险压力加大,社会应急救援任务逐步加重,这对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支承担多种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力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置各险情和自然灾害,就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而影响战斗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战勤保障。

        消防救援和大规模灾害事故处置中,装备消耗量日益剧增,品种日趋复杂,灭火作战和应急救援对装备器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依赖性,如何根据救援任务的变化,改变被动的、静态的、分散的和封闭的保障方式,打破辖区、地域界限,及时、灵活、精确的保障成为取得作战胜利的关键因素。

        1及时、灵活、精确保障的内涵。

        及时在战勤保障中体现反应迅速,行动快速。作战任务发出后,战勤保障在准备、指挥、机动、投送、抢修、救治、装卸等各个环节和整个保障活动过程中以最快速度作出反应,实现平转战快速投入保障;保障过程中,对不确定的作战需求和不同任务迅速调整力量构成和部署,及时投入保障,对各种意外情况迅速采取应变措施果断实施保障。

        灵活是指在保障中处置灵活,战勤保障机关根据作战计划的改变,及时修改和调整保障计划,并使计划具有适应不同任务的灵活性;根据不同任务,灵活编组保障力量,迅速改变或调整保障组织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不同作战行动,适时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并根据保障需要和现场实际不受固定模式约束,创造和运用新方法实施保障。

        精确是指保障组在规定的时间将部队提出的需要、优先顺序和分配方案将装备、物资、器材等及时准确地送达规定的保障对象,使保障系统在作战效能与经济效益、需要与可能、适时与适量之间达成并保持更为精确的平衡,避免和减少保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影响及时、灵活、精确保障的因素。

        2.1灾害事故突发性强

        由于灾害事故突发性强,组织实施装备保障的时间短,对装备器材应急机动保障要求高,而且部分灾害的发展、次生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装备器材的需求量和保障类别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精确保障难度加大。

        2.2保障编成不完善

        目前部队尚未完善与灾害类别、灾害等级、作战力量编成相适应的保障编成,以致于救援指挥部在下达力量调派命令中只要求各作战力量编配保障力量、携行装备物资,

        但未明确保障物资的品种、数量以及保障人员的组成和数量,使保障无法及时准确。

        2.3远程投送运输能力不足

        应急救援力量远程空运方式只有民航客机,只能搭载人员和轻便装备,车辆装备、重型器材、动力源等无法实现空运,只能采用摩托化机动方式,有时因为缺乏运输工具,只能采用手抬、肩扛的方式运送器材,在复杂路况及恶劣自然条件下,机动时间过长、安全隐患多、人员体力消耗大,影响了保障的速度。

        2.4装备管理不规范

        部队信息化建设中装备管理系统功能设置不完善,指挥部对各部队救援时所携行、调运的装备器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再加之目前消防部队所配装备在型号、规格、性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装备的一致性较差,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作战保障人员对不同型号、规格装备的技术性能、使用维护不熟悉,影响了统一调配使用、保障装备,装备现场抢修水平不高。

        2.5保障队伍的能力不足

        由于部队警力不足,战勤保障在很多单位没有固定人员,均由官兵兼任或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存在专业知识缺乏,知识结构单一,高学历、低能力,高理论、低技术;科技素质偏低,高科技装备有些不会用、不会修;个别指挥员谋略、指挥能力低,严重制约着后勤部队训练、保障水平的提高。

        3实现及时、灵活、精确保障的基本途径

        3.1进一步完善战勤保障组织指挥

        将战勤保障指挥系统建设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和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之中,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战勤保障指挥对于应急救援指挥的支撑作用。在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中设立战勤保障指挥员,明确战勤保障指挥员对于整个战勤保障的指挥权限和指挥职责,规范战勤保障命令的形成、下达和执行程序,建立不受建制限制、相对垂直的战勤保障指挥体系,执行“统一指挥按级负责、密切协同”的战勤保障指挥原则。

        3.2建立完善的战勤保障编成

        建立完善与应急救援任务、灾害事故类别、作战力量调派相匹配的分类、分级的战勤保障编成,明确应对不同灾害事故、执行不同应急救援任务、为不同规模作战力量提供保障的装备配备品种、数量标准,以之作为保障基数,进一步明确增减变动保障总量的时机、依据以及保障人员的编配数量、任务和要求,并区分携行装备和前送装备,确保保障的及时、有效。

        3.3大力提高快速投送能力

        快速投送是实施及时精确保障的关键环节。积极协调空军、警航、民航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空中运输保障机制,采用第一时间搭载军用、民用运输机前往任务区,实现人员、装备远程同步空中机动;对于完全不具备陆地通行能力的任务区,依托空中运输保障机制,运用陆航、警航直升机搭载消防救援攻坚组及其装备物资实施机降,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3.4加强装备规范化管理

        完善装备管理系统的查询、统计功能,为指挥部力量的调集提供准确的依据。研发加装消防车辆电子履历表模块,运用信息手段对消防车辆的使用寿命、使用过程进行记录管理。加大装备的统型力度,制定各类消防装备的技术标准,形成消防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根据灾害类别和调派等级,结合实战需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分类、分级装备配备标准,确保部队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配齐配全所需装备。

        3.5高度重视战勤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利用部队信息化建设为牵引,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战勤保障指挥控制系统、装备物流可视系统、装备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构建战勤保障软件平台和装备综合数据库。按照贴近任务、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系统集成的要求,研制开发战勤保障综合信息系统,构建新平台,向后勤指挥、教育训练、供应保障、业务管理方面拓展,并逐步向指挥管理可控、物资流向可视、保障程度可知的方向发展。

        建立战勤保障业务数据库、信息处理系统、专家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等,了解和获取所有作战和保障方面的实时信息,准确地预见作战部队的各种物资需求并能作出快速反应,对保障活动实施有效的全程监控,具有高效、精细、快速的工作效率,战勤保障指挥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能够实现快速保障和灵活保障。

        3.6多渠道提高战勤保障队伍综合素质

        借助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送出去、请进来,带出一批专门人才。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共育”和“智力拥军”活动,积极聘请驻地专业人才和地方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部队官兵举办讲座,以重点、难点、热点课题为载体,采取联合研究的方法,走活部队与地方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参观访问、客座研究,吸取各军兵种的有益经验。结合实际编制、修订战勤保障各专业、各岗位操法,按计划加强专业技术培训,采取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比武考核等形式,提高战勤保障队伍综合素质。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从跨区域应急救援谈大后勤保障能力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