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时代的“岳飞”
狼烟起,八方来敌,江山环顾尽夷狄。北猛虎,西野狼,残阳如刀月如戟。尸堆泰山,血筑淮水,十室十空阎王泣。千万汉人如兽徙,中原炼狱只朝夕。家破耻,亡国恨,灭族急。回天无力,丧胆之兵似蝼蚁。
正此时,见天异。风云变色鬼雄起,乞活军中降武帝。双刃刺恶羯,铁蹄踏胡虏,万丈豪情,汹涌血气,惊天百战复仇计,两载逐清五胡地。只可惜,英才天妒,身先士卒朱龙死,兵尽粮绝武神毙。人生如此,壮如山,短如戏。 常以为,历史之血腥,莫过于战争,而战争之狰狞,莫过于纳粹之于犹太,日本之于中华。而当我重新去查阅那段被教科书一笔带过的“五胡十六国”历史时,才知道,人性之罪恶,莫过于相食,而英雄之壮烈,莫过于救世。 仅以三言两语,祭奠汉之救世主——冉闵。 即使历史有心选择遗忘你,我仍是尽我所能,为世人歌颂这“震古烁今,扭转乾坤”的功绩。 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之殇 让时间回到五胡乱华时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当我痴迷于《三国演义》那波澜壮阔的战争艺术时,竟陶醉到忘了,那是割据者以无数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些许权利。当司马氏篡夺曹魏基业,心中的那一份不耻填满了那颗年少的心,即使它以迅雷之势重新统一了中华大地。但真正可怕的,是司马氏再出不了一位经天纬地的君王,带给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片刻的休养生息,“八王之乱”后,政权的衰弱和人口的锐减让外族乘虚而入,而统治者也没有意识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的民族融合就能轻易解决的。 当入主中原的外族势力越发庞大后,矛盾加剧,战争便像瘟疫一般爆发了。 外族的联合入侵如风暴般袭来,而西晋的积弱使得它几乎是不堪一击。一溃千里,中原大片土地瞬间就失去了保护伞,汉族百姓仿佛蚌肉一般暴露在鹤嘴之下。来不及迁徙或没有能力南下的中原汉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而真正令人发指的,是胡人的“物尽其用”,除屠杀之外,鲜卑、羯等少数民族,还掳掠汉族女子充为军粮! 史记鲜卑慕容氏掠中原后,抢了数万汉族少女。回师途中大肆奸淫,同时又将她们充为军粮。走到易水的时候,吃的只剩八千女子了,慕容看吃不完了,又将八千女子全部淹死。 而羯呢,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几乎一路屠杀,又不带军粮。他们的军粮几乎全部都是汉族女子。他们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驱赶的性奴隶和牲畜。晚上作为性奴隶,白天就煮了吃。如此残忍的血性,和如此耸人听闻的战斗历程,造就了一个所谓的善战民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不用顾虑粮草,泯灭人性的民族,是没有不善战的理由的。 这放在今天自然是无法想象的,哪怕你通读世界历史,也找不出这样大规模的吃人事件了。 中原汉人几乎死伤殆尽,而小规模的反抗,由于兵力,战力,装备上面的差距,几乎对入侵者构不成任何威胁。 除羯外,其余胡人部族对于汉人的统治也可谓“视如猪狗”。鲜卑慕容的政策规定,胡人凡有所需,可向汉人自取,而杀死一个汉人,仅需赔偿象征性的一些物品。 怒发冲冠之外,我几乎已经嗅到,雅利安人在印度犯下的滔天罪行要在中国重演,汉族或被灭族,或像“首陀罗”一样被奴役,被视为低等民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乱世间,拯救汉人的战神 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冉闵,像战神一样降临在这片鲜血灌溉的土地。以霸王的气魄屹立于中原之上。 作为乞活义军首领的子孙,在父辈战败之后,苟活于后赵统治之下,作为后赵的将军四处征战。怀着满心的仇恨忍辱负重,终于寻得时机,利用后赵的权利斗争一举夺得政权。可谓有勇有谋,其心之坚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后他以雷霆之势,颁布了《杀胡令》。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他是所有汉人的精神领袖,他激起了汉人最后一丝尊严。 要么以暴制暴,要么引颈受死! 原本孱弱的汉民族突然之间都站立了起来。这一刻,仿佛战神的勇气附体,汉人红了眼睛,不畏生死,一往无前。跟随着冉闵十战十捷。杀!杀!杀!同样的屠杀,历史上最血腥,最悲壮,最大规模的复仇在冉闵的带领下战无不胜。汉人在歇斯底里后的复仇,如此迅猛惨烈!他们几乎杀光了羯族人,又瓦解了匈奴人。让这两个民族几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仅仅一年不到,冉闵就将五胡一举赶出了中原。 这就是铁血,这就是战争,是冉闵,告诉世人,这世间,没有不善战的民族,只有不好战的民族。是冉闵,告诉所有的胡人,汉人,必须有尊严的活着,必须捍卫着几千年的文化,必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上,旗帜永恒不倒! 他是汉人的救世主。 即使人生短暂,即使最后战败,但他无数次的以少敌多,无数次的身陷敌阵,已让他无愧于“战神”和“军神”的封号。 武悼天王,当慕容恪写下这个谥号的时候,心里也只剩下对这位可怕敌人的尊崇了吧。而所有民族也终于明了,汉人,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若至之其于死地,必受其反制之力! 当我们膜拜霸王项羽的时候,当我们记着三国那些内战枭雄的时候,当我们永远惦记民族英雄岳飞之时,也请大家记着,很多英雄都用生命燃烧成我们现在的希望,比如冉闵。该名垂青史的英雄,不是封杀就能让人们遗忘的。 历史或血腥,或和平,总是提醒后人,总是告之于后人珍惜所拥有的宁静, 文末,为战乱中的所有无辜百姓默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