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董桥
我的朋友,沙面•露丝也喜欢董桥的文章,她在微信上秀出两本董桥的书,一本《绝色》,一本《白描》,看封面像是广西师大版的本子,没有牛津版的华贵,没有海豚版的纸佳,当然也都是我所喜欢的。有“董迷”曾将董桥的书串成一诗“白描绘绝色,窗外风景小。景泰蓝之夜,今朝風日好。一纸平安笺,展放青玉案。黄昏自辩证,清白家风远。年代无童谣,跟梦去赛跑,夏天等你来,心情知多少。”沙面•露丝所秀出的两本,恰是这首诗的第一句。董桥的书,我自己不少,一半是朋友送我,一半是自己买来。像牛津版,真皮封面,装帧古典华美精致的我倒是一本也无。董桥的书,我一半读完束之高阁,一半读完仍放在枕边。董桥的书内容与封面有着惊人的统一,华美的古旧,高雅的忧伤。我见不得董桥的书,见了就想买,有了还买。
沙面露丝说“我喜欢董桥,因为他即有遗老的范,又有很时尚的雅痞味,能写很深刻的评论也可以是个贪玩的小老儿。”我觉得,沙面露丝是认真看过了的。看到她对董桥的理解,倒显得我是伪“董迷”了,我要再读董桥。 董桥的文字像是一袭华美的袍上,绣上清雅的梅兰暗纹,再挂着精美绝伦的玉佩,走动之间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写到的人,或吟诗填词,或写字作画,或家藏古玩,或吃酒品茶,是诗人、是作家、是书画家,是国学家,是戏剧音乐家,甚至是知名的演员,大多是一等的名人;他写到的物,哪怕是他淘来的一本书,同样超凡脱俗,价值不菲,惹人喜爱,又让人牵念;他写到的场景或书房、或茶馆、或深宅,摆着清雅的花草,挂字前人的字画,焚着香,有时还伴着古琴悠扬,多是雅静之所;所谈论的事,关乎人生命运,关乎人情冷暖,关乎国恨家仇,关乎山盟海誓,饱含情义,却又用言浅情深、藕断丝连,挂一漏万的方式,处处说的是聚散离合,处处却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笔法渲染,淡然说出,也是雅的不行;他的语言风格,是哪句话不美不说哪句,哪个字不雅不用哪个,哪个典故不贴切不引用哪个,正如他的《文字是肉做的》,可以咀嚼出香味儿。董桥之文华贵而不含铜臭气,文质彬彬,拒绝山野,古旧而又雅致清新。董桥之文是用宋代汝窑的茶盏泡杯西湖龙井,是用成窑五彩小盖碗泡杯安吉白茶。 董桥之文,很多人不喜看,因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情感冲突,他只是淡淡袅袅的风流雅致,他的行文又有着浓浓慢慢的古典味、书卷味。他没有义正严辞的说教,也没有大是大非的辩白,只有如此如缕的情感,如宣德炉点燃的檀香,透过古老的时尚的海黄的屏风,由外入内,漫上心尖。耐人寻味,而不引人入胜。董桥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淘书访书藏书藏画藏字藏古玩,梁启超的遗墨、王世襄的玉钗葫芦、张充和的书画等等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文坛往事、艺苑轶闻、文人雅兴、学者风范,前尘旧梦,风情万种,仿佛是标榜自己的雅致,许多人甚至会斥责其小资情调,若鲁迅先生健在定是不与之为伍的。而他所谈及文人雅士,奇闻轶事的时候又多是说一半留一半,藏头露尾;介绍古玩字画、引用诗词雅赋的时候,他又隐喻暗喻,含蓄不露,没有几十年的功夫,甚至若不是他的知交是不可能完全洞明的。因此,我觉得他的书可以消遣,可以当做学习古典、学习收藏之用,提高自己情趣的闲书,完全没必要字斟句酌地推敲弄懂。沙面露丝读得认真,她说“读懂桥的书其实不是件轻松地事,但绝对是愉快的,他写的很自我,你看懂看不懂他都不负责解释,书中夹杂古文,英文,人物还特别多,我有时也真羡慕他哪里会有这么多的朋友,还都是人物,读懂桥的书,我会将百度放在手边,我一定彻彻底底搞清楚他说的那些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了解一些背景再读他的文字会更觉得有趣!” *之行,后悔没有与沙面﹒露丝好好交流,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失之交臂,十分遗憾,幸好连日来读其微信,解其风雅,引为知己。尤其是她对董桥的喜爱和理解深得我心,我不羡慕她到“安缦法云”探幽,入住高档酒店,享受时尚的餐饮文化,我到羡慕她能静心读董桥,一个女子,能读董桥,是会透着灵气的,这与“腹有诗书气自华”无关。 与沙面﹒露丝相比,我读董桥读得闲散无赖的紧,我读董桥,是读其文化,读其情趣,读其风流而已! ****年*月**日于拙书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