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拾梦
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语。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无名氏《点绛唇》
也许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个梦,而于我,廊桥就承载着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每次想起,几乎带了一种温馨的柔情、一种崇拜式的神往。也许廊桥本身就是很多人的一个梦,而于我更多的是因为这首《点绛唇》。
记得那是很久以前,少女时代的我因缘巧合,看到了一篇写泰顺廊桥的文章,文中提到这首无名氏写的《点绛唇》,不知怎么的,一下子打动了年少的我,并用笔将它摘录下来。如今文章的内容早已随风而逝,可是这首词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究竟是谁,在那么一个深山的廊桥上刻出这么美丽的诗句,让人时时吟诵,念念不忘;又有怎样美丽的故事曾在那里上演呢?这一直是一个渴望解开又难解的谜,深深烙印在我内心最亲切、最绮丽的一角。
五月的一天,站在家乡的桥上,看到溪水东逝,一时触动,感叹万分,我又一次临风吟诵起这首《点绛唇》。许是受我的感染吧,好友也喜欢上了它,并在搜索引擎中查到了那首词,于是知道了那座叫“三条桥”的廊桥和它的传说故事。果然是有故事的一个地方。
八月的最后一点余晖里,在好友的鼓励和陪伴下,我带着探索的眼光,终于踏上了拾梦之路。
应该说是泰顺道路发展太快了,导航总是变得很笨,让我们不得不放弃听它的瞎指挥。也不知道问了多少人,走了多少弯路,一路上停停走走,在我不停打退堂鼓又不好意思说的情况下,我们总算到了那个叫洋溪乡的地方。而廊桥却在洋溪乡的最边远的一方。
问了一下路上的几个少女,都指着一条路说:“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语气中仿佛带着意味深长的韵味。那天,刚刚下过雨,山色清新,空气里到处有淡淡的香味。
又开了一段路,车子走到了尽头,看到了一个立在脚边的小路牌,指示步行300米。于是,我们换上布鞋,心想总算是到了,但我的欢快只持续了不到半分钟,就被眼前的山路吓坏了。
忽然想起那首和无名氏的词“最是三条,环佩琅琅裙裾曳,石滑草长,不尽别时意。”也许是太久没人来过,果然是石滑草长,像好友这样习惯走山路的人都一不小心滑倒了。而且乡下的路所谓的三百米,绝对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你要把它当做三千米,甚至更难走些,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遥遥无途。就是在这样的一路摇晃中,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这座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最古老的廊桥总算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许是经历了千年的等待,在我的眼中,三条桥是沉寂的。黑黑的木栏,破旧不堪的桥裙,像一位木化的少女,静静地跨坐两岸上。桥下,溪水湍湍,仿佛少女裙裾琅琅摇曳,真是“百千叹,寒梦易回,缺月冷界溪”。我冷静又激动的心一时无从说起,只静静地抚摸着这位岁月里的美人,和着清风,就着溪水的湍湍声,在泪光中,吟诵起那首写在风雨中的廊桥桥裙上的《点绛唇》:“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语……”
据说“三条桥”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后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为叠梁式木拱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泰顺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它精巧秀丽,历史悠久,已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显示了泰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而这座桥上发生的爱情故事及美丽的诗句,却只在民间沉默,或许它不愿在世人面前过于热闹和喧哗。就让我们这些真正爱它的人,经过道道考验,沿着草长石滑的石阶,和着那首美丽《点绛唇》的曲调,一直走一直走,走到那个美丽的梦境里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