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花开
母亲出生在四月,当时外公家的后院开满了一栅栏的蔷薇,微风拂面,花香袭人,粉粉的花朵于蔓藤间笑得嫣然,淡雅,也灿烂。于是,外公便给母亲取名蔷艳。
午后的阳光照耀着外公家的书屋,经过花格窗和半掩的门。外公坐在老藤椅上,戴着老花眼镜,握在手中的钢笔醮了醮墨水,时不时地在摊开的书本里写上一写,这情境在我心中,一直是适合外公性格的。又是一年四月,蔷薇花开的日子,我感谢母亲让我诞生在这花团锦簇的季节。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张永不褪色的水墨画,闭上眼,那是一个铺满方格板的小院,能嗅到芳草和泥土的气息,石墙黑瓦的老房子,和两扇半敞的小木门。叩开小门,屋内的摆设一览无余,一张大圆桌,一座土灶台,还有一口半圆的大水缸,一半在灶橱里,一半在外。那时还小,每次我搅着瓢趴在缸边玩水,外公总会关爱的叮嘱一句,“囡囡侬当心”,生怕我一不小心掉进缸里。 外公衣着朴素,常年粗布中山装,打我记事起,他一直穿着一双沾着泥土的军用黄胶鞋。他是当地村镇的初中老师,四十年的教书生涯里,尽心教学,勤勤恳恳。虽然外公现在上了年纪,但还是很爱学习,每日书桌前总要坐上一坐,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每日读书阅报的习惯。小时候家里穷,外公没念过几年书,他的知识学识大多都是自学成才的。他费了好大劲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三国演义》,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没日没夜的翻阅,将其中的故事情节背的滚瓜烂熟。下地干活累了休息片刻,大家总爱围着他听他讲书。 外公是我读书的引路人。他的思想规矩、严谨,书架上摆放的都是正统的书籍。因此小时候我不曾碰过小人书,连环画。也正是受外公读书习惯的影响,一有闲暇时刻,我总会跑到外公的书房里翻上几页书。四四方方的大书柜,各类书籍齐整地摆放着,随意抽出一本,那泛黄的纸张显得很是古老,沧桑的页面仿佛将书中的内涵更好的沉淀。要获取知识,没有什么比触手可及的感觉更踏实了。纵使现代社会网上阅读、各类电子书时兴,但我还是喜欢如儿时那般,捧着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触摸着厚实的书本,想到了就在书本上描上几笔,仿佛这样才能让我真正领略到书中的乐趣所在。 阳光褪却,夜色渐浓,朦胧的月光透过寂静的玻璃窗,薄薄的一层,轻覆在儿时的小书桌上。夜色中的蔷薇开的正当时,折枝花头,圈养在瓶子里,安静美好。不经意间打开了儿时的心帘,成长旅途,记忆深处,陌生又熟悉的画面,迂回在眼前。外公从小对我极其疼爱,和我说话向来都是和颜悦色,温和委婉。纵使小时候调皮犯错,也不愿大声呵斥。外公的话语虽温和,倒也不失严厉,这种“温而厉”的教育方式反倒对小孩子的管教更有成效。每次外公语重心长的给我指出错误,告诉我应该怎样做才对,我一定规规矩矩的照他的话做。 在那个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年代,学业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外公一贯秉持的观点,即小孩子要认真念书,更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功课纵然要紧,但不追求做到最好。督促其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外公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品性,而不是技能。这种教育方式,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高度的。他经常告诫我们后辈,年轻人要勤快,手勤,脚勤,脑勤。与人相处要多忍让,多包容,不要与人争长短,吃亏是福。 年复一年,蔷薇花开,往事如风,暗香依旧。时光摇橹,划过班驳铅华,成长旅途,觅一缕缕小时光。旧时回忆,悉数珍藏,背起行囊,追寻诗和远方。在那个蔷薇花开的小院,有一颗老年人的心,善良又温和,他用爱与包容筑造了一个小孩子幸福美好的童年,时常温暖着我今后的人生! 任时光匆匆流淌, 院角蔷薇依旧烂漫,容颜可以老去,但爱,一直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