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
季节的脚步,在萧瑟的风雨中,一路跌跌撞撞,迈进了秋天的门槛。
秋风里,一片片黄绿相间的梧桐叶,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轻轻地投向大地的怀抱。古人云:一叶落知天下秋。一片片落叶,是一串串秋天的符号。
漫长的夏季,终日闷在空调房间里。彼此交谈的话题,总是绕不开“气温”。前几晚,或是电力不堪负荷,连续断电数小时,小城顿时陷入一片慌张。马路上,广场上,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像被捣掉蜂窝的马蜂,四处乱飞。
天凉好个秋。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于是在日历上,早早翻到“立秋”这一天,专候凉风至了。秋风送爽,秋雨润肤。至于白露,寒蝉,自然是另一番风景。
秋季,庄稼拔节,抽穗,成熟。田野,村舍,丛林,氤氲在一片金黄色中。秋季,不像夏季那样奔放和恣肆,而是显得更加沉稳和厚重。
历代吟咏秋的诗词,让秋季充满了浪漫色彩。秋雨,秋夜,秋月,秋色,秋愁,是点染秋天这幅画卷的色素。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雨萧瑟,情景交融,难掩作者的离愁别恨。纵然有千万般爱恋,也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容,无奈,相思,杂味其间。与“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秋夜,空荡,凄清。踏寻季节的足迹,在静穆的秋夜里,在如洗的月色中,感触季节的更迭,感叹岁月的流逝,不免让人生出几许惆怅,几份感伤。诗词与“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意味相近。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夜幕降临,月儿探出云层。月光浸润湖水,湖面泛起月光。月色湖光,相互交融,愈加空旷明朗。微风吹拂,波光粼粼。趁着月色,泛舟湖上,橹声欸乃,诗歌应和,一派欢愉、祥和的景象。其诗句与唐时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光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
“雨侵坏甃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绵绵秋雨中,壁缝间立起一篷翠绿。秋风过后,丛林尽染。绿和红,将秋天装扮得色彩斑斓。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平步青云也好,壮志未酬也罢。秋愁,是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乡愁,是余光中手中一枚小小的邮票,触及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俗话说,春看花,夏听雨,秋赏月,冬咏雪。细品之,春之浮华,夏之恣肆,冬之冷艳,吾独爱秋之笃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