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的沧海桑田
又是周末,本来约好当一天渔民的,谁知临时变天,台风“凤凰”把我们的行程变为休养生息。也好,深秋季节,走走老道,换换空气,换换生活,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一路行走,一路风景。打开车窗,一阵清风吹来,沁人心脾。你看,细雨中的山色格外苍翠,随处可见小瀑布,飞云湖畔的芦苇也在风中摇曳生姿,偶有白鹭飞过,看到窗外掠过的风景,我想上帝的仁慈在于,他只让我们知晓我们曾有多少次相遇,却并不告知我们曾经有多少次错过。 行至*坑*村,看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木活字印刷展览馆”,知我有怀旧情结,好友二话没说就将车开往通向展览馆的那条小道。 经过一番寻找,总算找到了。展览馆设在一个四合院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圈黛色的木屋,像一位安静的老人,闲看花开花落,冷眼观世事变迁。院里地上的鹅卵石,被雨洗刷得有了些光泽,石与石之间长着不少无名的小草,给四合院平添了许多岁月的痕迹。 买了门票,门卫当起了导游,他像介绍自己的孩子般,用虔诚的口吻为我们介绍木活字的起源。聊后才知道*木活字印刷技术是在浙江东原祖辈相传的一种传统木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起源于元代学者王祯,2010年,该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而他居然是木活字印刷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先生。 王先生告诉我们,*人自古就有做“族谱”的传统。这些谱师把自己编辑的族谱并使用木活字印刷术进行印刷的一整套工艺称为“梓辑”。*木活字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写的都是反字,王先生刻一木字约十分钟,因为做族谱需要,他一般十天在这里,二十天外出,几十年跑遍了温州,各个乡下都有他的身影,也包括文成我外婆家中樟村。 听他介绍40年来对木活字的坚守、付出、看他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认真刻字的模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木活字这一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技术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遗忘。就这样一个男人,守着一古宅,守着木字。长满青苔的石阶,坐在木门槛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岁月的岁月痕迹,熟练又干枯的手雕开一朵朵花般的木屑,我无法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守护,怎样的信念。也许在他眼中,木字就是他的伴侣,相依相伴40余年。 雨一直下,润浸了屋檐下石阶的过往,我学着他的模样,长廊下听雨刻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字越来越模糊,慢慢地看到了时光的倒映,岁月的余味,还有不舍不弃的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