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歉意
*年,一个懵懂的少年带着最宝贵的青春怀揣着纯真的梦走进了***,从此缘定于此。
那年,男孩未满**岁,花雨季节般的年龄,正值青春年少,义气勃发。那年,男孩第一次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故土,开始了一个人的行程。那年,男孩含泪离家,从此一生牵挂。
男孩说时间过得好快,*年时间,****多个日夜,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转瞬即逝。想那年,父亲手中的烟斗里冒起腾腾的白雾,母亲嘴里的唠叨声伴随着日出和日落,奶奶步履蹒跚地坚持着黄昏的路……如今,男孩已为人夫、为人父。而父亲的烟斗里依稀的冒着白烟,母亲的唠叨声中多了几分停顿,奶奶对生命的坚持已不再如初。岁月无情地在他们的脸上划下了刻痕,好不残忍。
似乎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并且常常出乎人的意料。男孩师范专业毕业却蹊跷的走上了从警的路。自以为是的他为了所谓的工作放弃了一段感情,却又开始了另一段感情。在那个时候,“距离”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男孩常说很喜欢泰戈尔的诗,尤其是那首《最遥远的距离》,因为男孩觉得那首诗能够触摸到男孩内心的最深处。终究还是越走越远,男孩走到了一个吉祥圣德的地方,它的名字叫“白玉”。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城,也是男孩从警路的第一站。在那里,男孩彻底的改变。藏区呆得时间久了,男孩有了民族情结,他爱上了这个地方,还和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结婚生子。这也就意味着重回故土或将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时间总是不顾人们的感受一直往前走,从不止步。男孩一直纠结的心扉好像怎么也打不开。不管多么努力的工作,男孩对于家、对于未来还是一片茫然。都说“落叶归根”,人总要回到自己的故土,这种传统的中国情结让内心更加挣扎。有些时候,男孩甚至怀疑自己的故乡。十八岁以前,男孩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校园;十八岁以后,一段不期的邂逅让男孩缘定*。从生活的意义上来说,*才算男孩真正生活过得地方。可是,男孩的故乡并不在于此,心之所向,故乡之所在。
最近,男孩心事越来越重。男孩说昨天也就是端午节母亲的一通电话一下子让他的心沉重了起来。男孩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十分纯朴。在父母的敦敦教诲下,男孩从小就很听话。读书的时候,男孩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数不胜数。一直以来,男孩都是家里人的骄傲。然而,端午佳节母亲电话里语气有些不寻常,很激动地说了句:“你很忙吗?电话都忘打了。”男孩顿时一阵炫懵,感觉到母亲不高兴,赶快向母亲陪不是。在一番解释加慰问之后,母亲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男孩说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对于父母,我们欠的太多”男孩说。从警*年,离别*年。我们可以为了所谓的工作堂而皇之地与家人分别。熟知年迈的父母即将进入垂暮之年,他们也像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照顾。人生短暂,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简直屈指可数。小时候,家境不好,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母亲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把两姊妹照料。工作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常年在外,甚至把家也安在外,似乎又是父母一个家,自己一个家。在后来还能有多少时光和父母一起度过谁都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段时光一定很短很美好。
男孩说某年高考一篇题为《谁欠谁的幸福》的高考作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你我扪心自问,我们又欠谁的幸福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