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安局突破“四个关键点”促进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县公安局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机制,着力突破“四个关键点”,以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为突破口,注重民意,狠抓主业,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一、突破“意识”关键点,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该局以转变民警服务理念为突破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民警服务意识。一是要有宗旨意识。该局紧紧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宗旨,加强对民警的政治思想教育,让民警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二是要有服务意识。对民警开展经常性的换位思考工作法,教育民警要学习换位思考,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思考问题,多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改进工作态度,要热心为群众服务,防止冷、硬、横、推或爱理不理,要始终保持为群众办事为民服务的意识。三是要有危机意识。教育民警在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要有危机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具备化解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二、突破“主业”关键点,提高群众安全感。打击违法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责主业,该局牢牢把握惩治犯罪这一核心,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群众安全感。一是全力破案,严密防范。该局以刑侦等一线实战大队为主力军,加大对社会影响较大以及团伙、系列案件的侦办力度,按照“打团伙破系列,破一案带一串,端一伙稳一片”的总体思路,全力打击团伙案、系列案;同时加强街面巡防力度,采取便衣反扒、武装巡逻等多种方式结合,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巡防力度,将“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的发案控制在最低。二是多措并举,狠抓追逃。将追逃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了辖区在逃人员基础信息档案,充分发挥情报中心作用,加强对在逃人员的信息研判,加强追逃耳目特情的物建,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摸排范围和频率,以信息化追逃与传统追逃有机结合,打压在逃人员活动空间,强力追捕各类在逃人员。三是加强协作,打击犯罪。加强与县政府、县检察院的协作,确保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能实行快捕、快诉;同时,加强与劳教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对不够刑事处罚,符合劳动教养的,依法从快从严实施劳动教养,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与看守所、行政拘留所及上级各部门的协调,对难以羁押、收戒的加强研究,依法制定相应处理程序,从快、从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三、突破“民意”关键点,提高群众满意度。该局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辖区群众的治安满意度,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一是强化辖区防控。以辖区民警为情报信息点,建立治安耳目和刑侦特情,扩大情报信息来源,及时收集、掌握各类治安情报信息。二是用活群防群治组织。在构建群防群治组治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民间群防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防控网络。三是加强综合整治。对群众关心的“黄赌毒”等社会治安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综合治理,确保整治效果;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行业场所,实行常态的管控,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治安重点问题始终保持从严打击的高压态势。 四、突破“矛盾”关键点,提升社会和谐。该局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从源头上整治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一是以信访促矛盾化解。该局加强信访案事件的调处力度,对每件群众信访的案件都实行领导督办制度,对信访案件处理实行跟踪督办,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落实,并定期对群众上访的案件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矛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点,及时修正工作方法,减少矛盾。二是加强矛盾源头治理。对社会矛盾的重点难点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查找矛盾根源,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最大限度的从源头上杜绝社会矛盾的产生。三是加强能力培养。对基层民警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语言表达、综合协调等能力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提高民警在实际工作化解群众纠纷的能力。四是完善监督机制。将信访、投诉、热线等作为基层所队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强对信访、热线等事项的办理,加大对群众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将群众的合理诉求落到实处,争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