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摩托车交通事故高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大幅度地提高。摩托车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农村地区的摩托车拥有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摩托车的普及,无疑是给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便利,但一个不可置疑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那就是摩托车交通事故也急剧上升。摩托车已成为当前交通肇事死亡率最高的车辆之一。
一、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摩托车作为新一代交通工具,其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摩托车已成为绝对的交通参与主力军,摩托车的大幅增长,交通事故也迅猛增加,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以笔者所在市为例,现有固定人口**万,拥有普通二轮摩托车**辆,轻便摩托车**辆,拥有摩托车驾驶员**人。2008年,发生摩托车交通事故**起,其中:负全部责任占**%、主要责任占**%,因主要责任以上引发重大事故**起。如何遏制日趋严重的摩托车交通事故,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
二、摩托车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
(一)摩托车构造简单,稳定性差,很容易失控。车架结构非常简单,在遇到转弯、采取制动措施或者行驶在雨天的路面等情况时,如有不慎,就会导致车辆失去控制而翻倒在地,从而酿成车祸。这类交通事故在涉及摩托车事故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二)无证驾驶摩托车是引发摩托车事故的罪魁祸首。在他们眼里,摩托车就好比是自行车,因其驾驶操作简单、易学,不需要培训,就骑车上路。另一方面,许多农民为省上牌的费用,相当比例的摩托车根本就没有办理上牌登记手续,使无牌无证摩托车普遍存在。某些车主认为,驾驶无牌摩托车,即使考取了驾驶证,也同样会被交警查处,于是连驾驶证也不办了,使无证驾驶人员随着无牌摩托车增多而增加。由于无证驾驶者未经过相关部门的正规培训,对交通法规知识知之甚少,没有熟练掌握驾驶操作技术,往往在遇到紧急情况因采取措施不当而引发交通事故。
(三)驾乘摩托车不带安全头盔的违法行为较为普遍。许多摩托车驾驶员认为戴安全头盔比较麻烦、不太舒服,不论冬季还是夏天,只要骑的路程不是很长,只要舒服、方便就行。所以为了减少“麻烦”就不戴安全头盔了。还有一部分摩托车驾驶员对安全头盔的保护作用认识不清,只是为了应付交警的检查,发现交警后临时带上头盔躲避一时检查。
(四)酒后驾驶摩托车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人们在日常交往当中,不论是走亲访友、红白喜事,基本上都要喝上一点酒,而喝完酒以后回家的代步工具最多的就是摩托车,使他们做了一名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者。
(五)违章载人、载物、超员、超速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摩托车的轻便、快捷等优点,摩托车违法载人、载物、超员、超速等违法现象比较突出,而且时间不集中,地点分布广,大多数驾驶员安全意识不高,特别是在农忙时节或节前节后走亲访友时,捎上张家带上李家现象普遍,管理难度大。
(六)摩托车违法“冲关”、“闯关”现象日趋严重。由于执法观念的转变和交警内部的一些规定,一些违法者知道交警不敢追车,不服从管理的“冲关”、“闯关”摩托车驾驶员日益增多,不但使执勤民警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也容易使驾车者本人在慌张逃跑中发生事故。
三、遏制摩托车交通事故对策探讨
针对摩托车违法行为的突出,引发交通事故不断的状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预防摩托车事故的发生。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摩托车驾乘人员的守法自觉性。增强交通参与者文明交通素质和遵守交通法规自觉性,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管理任务。交警部门通过多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长期的重要工作,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对农村的摩托车驾驶人,要因势利导,利用身边的摩托车典型事故案例,让他们了解驾驶摩托车不守交通安全法规的危害性,以及引发交通事故对自己、他人和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损害,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及家庭幸福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驾驶职业道德习惯和文明交通意识。
(二)充分发挥各职能单位的作用,实施齐抓共管。要抓住《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充分发挥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基层组织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尤其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的规定,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强势,大力开展社会面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增强全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参与交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夯实交通安全基础,强化源头管理,筑好交通事故第一道防线。一是要把好摩托车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关,确保学员的培训质量,决不能让不合格人员进入驾驶人队伍。二是把好摩托车检验关,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对安全技术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一律不得予以签证,对拼装车、报废车坚决予以强制报废,避免隐患车流向社会,杜绝因机械性能不良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车管部门要发挥流动检测线的作用,以方便群众办理摩托车入户、检验和培训入手,深入偏远山区乡镇,上门办理牌证和举办摩托车驾驶培训班,为群众节约费用,方便群众就近上牌、检验和培训学习,从源头上消除一些无牌无证车辆、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四)加大路面管理力度,严查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路面监控,充实路面警力,完善警务管理机制,提高民警的上路率和管事率,发现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教育,决不能放任自流,让其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其次,开展摩托车违法专项整治,集中警力,在摩托车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路段,分片分段进行突击整治,形成强大的整治声势。在整治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无证驾驶机动车能严厉处罚规定,严格查处无证驾驶摩托车和将摩托车交给无证人员驾驶的违法行为,对此类交通违法行为人给予以震慑。严厉打击摩托车“冲关”的违法行为,遏制此类现象的蔓延。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乡镇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消除道路安全隐患。政府及交通等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投入资金改善交通安全硬件设施。要对辖区道路内的交通设施作全面检查,查漏补缺,特别是在车流量大,道路情况复杂的村庄、弯道、交叉路口地段,增设和规范各种警告,禁令和指示标志,提醒广大司机谨慎驾驶。在公路沿线村庄地段增设减速带、警示牌等设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