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基层公安交警部门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09年12月14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农村道路交通形势日新月异,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机动车和驾驶员数量陡增,交通运输事业欣欣向荣,这一切都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安交警队伍的思想观念、执法理念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基层交警部门无论是思想观念、执法理念、管理职能,还是警务机制和队伍建设,都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甚至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警力严重不足,农村道路交通处于失管失控状态。由于基层交警部门警力太少,而且管理的公路线长、面广、点多,现有的警力除了车驾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和县城道路、公路主干道交通管理之外,基本上安排不出警力去管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使农村突出的交通管理问题难以落实到位,宣传“五进”和路面监控工作更是没有办法开展,无形中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违法以可乘之机,埋下了事故隐患。

        (3)乡镇级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乡镇级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机制的构建和有效运转是困扰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实现有效管理的主要因素。道路交通安全局际联席会确定了建立市、县、乡镇三级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的决定,许多地区在市、县道路交通安全联席机制上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而在建立乡镇级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机制重要性方面认识不够,且受人力和财力等诸多因素困扰。

        (4)道路交通设施不健全,交通安全隐患不同程度存在。农村公路建设由于经济等诸因素的制约,设计时不仅宽度不够标准,而且一般都没有按国家规定把交通安全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的农村道路普遍缺乏警示标识、标线,相当一部分农村公路为土路,一场大雨过后路面就变得破烂不堪,崎岖不平,且养路维护跟不上,造成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先天性”隐患。

        (5)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薄弱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农村群众对良好交通环境的期望和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而增长,但广大群众对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和创造良好交通环境的观念没有跟上和相适应,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还很薄弱。

        (6)农村客运线路不满足需求,非法载客现象严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村村通公路工程的落实,出门坐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日益增长的客流量与客运车辆存在着供需矛盾,客运线路深入不到偏远山区,班次少,大部分农村群众被迫乘坐“摩的”、农用车、报废车等安全性能不符合载客要求的车辆,且一部分属于无牌车辆、无证驾驶,没有购买车辆保险,一旦出事,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有众多的原因,是一个综合问题,是当前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不高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在三个矛盾:

        (1)车辆过快增长与道路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农村道路镇镇通甚至村村通的实施,农村公路里程大幅度增加,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大量机动车机动车辆尤其是摩托车作为生产和生活工具已不再是洛阳纸贵,而“飞入”平常农民家庭,有些农民家庭甚至同时拥有3—4辆摩托车。以博白县为例,2007年农村地区公路里程为1485.6公里,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73.6公里,增幅约为7%;2007年农村机动车保有10万余辆(占全县机动车总保有量的70%),2008年新增8000辆,增幅接近10%。农村公路里程与机动车增长相比,有着3个百分点的差距。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增长的速度还无法满足车辆增长的需要。而且农村道路建设发展不平衡,道路等级不一,环境差别较大,一些县乡道路因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通行能力低,负荷量相对较大,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道路交通日趋复杂与交通设施不健全的矛盾。按照目前的体制,农村县乡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大多属于交通、公路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这些部门修路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这样的通病:重道路基础建设、轻维护安全设施。假如诸君有疑问,您可以到走一走,看一看,很多农村地区公路都是破败不堪,有的根本上没有交通标志标线和隔离防护设施,特别是平面交叉路口、集镇、学校、厂矿企业路段几乎无警告标志和信号灯,交通情况复杂,安全系数低,极易引发事故。一些道路路面宽阔,视线良好,车辆虽可以高速行驶,但岔口多,交通环境复杂,交通设施不健全,存在事故隐患。

        (3)驾驶员队伍快速发展与交通法制意识淡薄的矛盾。近年来,随着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的深入开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群体的安全和守法意识,但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机动车大量涌进广大农民家庭,机动车驾驶员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当一部分农村驾驶员交通法制意识比较淡薄,交通违法现象极为严重。

        (4)道路交通发展需求与现有交通管理格局的矛盾。随着农村人、财、物大循环、大流动速度不断加快,面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对象发生裂变,基层基础工作出现“空档”,参与者素质跟不上文明安全的交通需求,基础设施滞后于交通运输业发展等新情况、新问题,单靠公安交警一家抓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单一的交通安全管理格局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蜻蜓点水”式宣传、“隔靴搔痒”式整治,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反而使群众对交巡警部门产生工作不力的误解,行人认为没有管好车,驾驶员认为对行人管理不严,导致交巡警部门执法环境不佳,发展空间有限,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三、基层交警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举措

        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公安交警部门作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主力军,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为中心,以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坚持改革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1)牢固树立服务农村意识,打造全新执法理念。一是转变执法观念。基层交警部门要结合并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活动,加强宗旨教育,使民警从思想深处剔除特权思想和轻农意识,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和执法、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基层交警在执法和服务中,时时、处处都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与群众说话和气、语言文明、态度热情、耐心细致,多向群众作解释工作;要展现良好的警容风纪,纠正交通违法要先敬礼;办事要公道、正派,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亲疏有别、内外有别、贫富有别,不徇私枉法,不媚上欺下、愚弄百姓;搞好警务公开,处理交通事故实行“阳光作业”,强化逃逸事故案件侦破力度;要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耐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对群众的困难认真解决,对群众的诉求认真对待;三是把为民服务沉入农村,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车管部门是基层交警的窗口”,最能体现服务。因此,基层交警部门领导一定要转变工作观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积极主动深入乡镇农村开展预约服务、上门办证、上门上户、上门检车、限时办结、延长工作时间,让群众不跑冤枉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办好。

        (2)构建农村预防交通事故新体系,在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上有所新突破。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须彻底改变交警部门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建立健全“政府总揽、公安主抓、部门参与、社会联动”的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并逐级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以乡镇一级政府为领导核心,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为龙头,以排查事故隐患路段为辅,逐渐建立完善“乡镇领导干部包村包片,村干部包中心户,中心户负责人包农户”的日常管理机制,建立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安全形势分析研究制度,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宣传教育、信息报告及应急救援制度,使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真正形成交通管理合力,努力消除农村交通管理真空。

        (3)加大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增强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交通事故高发态势。基层交警部门要将交通安全宣传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多渠道、多层次,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让农民从娱乐中学习交通法律知识,了解交通安全常识,同时用以案说法,分析剖析典型事故等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方式,有效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规范农村群众的交通行为。

        (4)构建交通秩序控管新体系,确保农村道路安全畅通有序。一是加大执法整治力度。当前要以治理摩托车、农用车、底速汽车、报废车辆作为预防交通事故突破口,严厉查处酒后驾驶、超速行驶、无证驾驶、超载行驶等各种严重威胁交通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二是改革勤务机制。大力推行警区责任制和适合农村道路交通特点的责任段勤务管理模式,扩大对农村道路的管理范围,合理调整警力管理路段,使现有警力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要重点强化路面巡控,扩大巡逻管控范围,形成“以面定线、以线带点、承包任务、落实责任”的责任段勤务管理新机制;三是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挖掘警力资源,提高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效能。依托公安网,借助“金盾工程”,建立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四个数据库,全面推行网上考核、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监督,努力推进基层交通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提高交通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在重点路段、重点路口布建电子警察,实施全天候监测路面交通秩序;为一线执勤民警配备酒精测试仪、数码摄像(照相)机、移动测速枪、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及时取证,准确查纠交通违法行为。

        (5)科学规划,提前介入,完善路网路况和配套设施。基层交警部门要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提前介入,及时发现和建议整改路网路况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争取把交通安全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交付使用,避免出现修路与建设交通安全设施脱节、人为增加交通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加大对事故“黑点”的整治力度,通过安全生产部门敦促公路主管部门及时整改公路安全隐患点段、路段。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交警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下一篇:浅谈农村交管工作的持续化管理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