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隐患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村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农民朋友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农村道路和非客运车辆管理形势严峻,为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杜绝非客运车辆违章载客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笔者试通过以下的成因分析来寻找针对农村客运车辆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当前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状况及原因分析
1、农民出行及乘车需求大大增加,而农村客运发展相对滞后,给非客运车辆载客带来了广阔市场,同时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与外界交往逐步扩大,农民出行的需求与日俱增。如:逢墟赶集、经商务工、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进城办事等,形成规律性的出行人流高峰,还有中小学生周末回乡返校及重大节假日外出也是主要的客流。这些交通参与者除了一小部分能乘上客运车辆外,绝大部分只能乘坐拖拉机、农用车等非客运车辆。而非客运车辆由于稳定性、防护装置、制动等安全性能较差,给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2、农村公路状况普遍较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行车环境和条件较差,给原本安全性能较差的“五小”车辆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多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公路建设,把修路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由于乡村道路等级低,多为沙土路、沿溪公路,盘山公路多,路陡弯多,两侧村庄、学校、厂矿企业又较多,基本未设置任何交通标志、标线,无法正确警告和提示驾驶员安全行车,道路交通条件仍然处于混合交通的状况,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3、农村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还相当薄弱,驾驶员往往铤而走险,存在侥幸心理,根本认识不到违章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几年,虽然公安交警部门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查纠工作,但一部分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很淡薄。农村驾驶员违章现象尤其严重,他们缺乏最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不能认识到违章的后果和危害。一些农民群众甚至认为,只要买得起车,就可以从事客运;只要会开车,就可以驾车上路;只要有车乘就行,不管是否合法和安全。
4、由于警力少,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尚未真正形成,致使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势头,造成农村“五小”车辆违章载客泛滥成灾。由于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受警力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农村顾及相对较少,对农村的道路交通进行调查研究则更少,缺少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强对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看法
为确保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在禁止非客运车辆载客的同时,要加大力度,积极发展乡村公路客运,既要满足山区农民出行的需求,又要有效遏制非客运车辆载客,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出行难和乘车安全问题。
1、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完善路面交通标志、标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尽可能按照等级公路的要求进行建设或修复;对基础条件较好的道路,交通、公路部门应对本区域的路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进行公路等级验收核定,设置明显规范的交通安全标志标线,以确保交通运输安全,并为开辟农村客运班车创造条件。
2、积极推行发展农村客运专线车,采取定车定路线的办法,建立安全有序的农村客运市场。由于当前农村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路条件短期内还一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农民群众出行的需要是不断增加的,在取缔“五小”车辆载客后,如何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让农民群众坐上安全、便利的客运车辆,是我们解决非客运车辆载客问题的关键所在。
3、加强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实行多级化行政管理责任制,即:县级、乡级、村级责任制管理。以强化农村客运和车辆的源头管理,确保农村客运市场安全、有序地运行。对辖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客运车辆底数清查,将辖区内非客运车辆纳入监管范围。各乡镇、行政村要对“五小”车辆进行普查,登记并报交通、运管、交警部门备案。建立“客运交通安全联系户制度”。对于农村客运车辆参加农村客运的车辆及车主、驾驶员等管理对象要落实到村、落实到户,以行政村为单位负责本村车辆、车主、驾驶员的日常教育和联系,并建立与公安交警互相通报制度,防止失控。
4、加强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引导农民乘坐经营的安全性能较好的客车。由于农村覆盖面广,交通安全教育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学校,逐步形成全民性的宣传活动。一是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车和手机短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深入厂、校、社区、乡村,开展广泛的交通法规宣传,宣传乘坐非客运车辆的危害性,增强每个出行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养成“珍惜生命,拒绝违章”的良好习惯。通过宣传,督促农村群众不乘坐农用车等“五小”车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充分发挥“学校”这一重要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必须坚持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使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启蒙阶段就开始产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育部门将交通安全常识列入德育教学大纲计划,使学生从小学时就懂得如何走路、乘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走出校门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通过“小手拉大手”的传导作用,还可以影响到一个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促进交通秩序的好转,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