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警存在的情绪执法问题
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有自己的情绪因素参与其中,甚至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错误的、消极的情绪则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发现和分析交警队伍中存在的情绪执法问题,寻找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对策,必将对交通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情绪执法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执法理念转变不够彻底。正确的执法理念是解决当前公安交通民警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突出问题,实现公安交警工作和队伍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存在这些情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部分民警没有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特权”思想依然存在,“人治”思想仍未摒弃,错误地把执勤执法中强调的程序和维护人权的保障,看成是严格执法的“绊脚石”。还有的个别民警热衷耍特权、谋私利,以“管人者”自居。
(二)警察职业化意识差。从现实情况看,出现工作质量不高、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警缺乏警察职业精神,缺乏投身公安交警工作的事业心,缺乏工作责任心。一些民警明知自己产生了“多干多出错、少干少出错、不干不出错”的消极思想,却不能从自身查找问题,对执法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主动学习的进取心,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而是凭印象办事情,或是遇事绕着走,致使执法过程中频频遭遇无所适从的尴尬。
(三)执法环境对民警执法情绪的影响。当前执法环境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民警执法情绪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带来岗位压力。二是公安交警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对民警心理造成影响。三是法律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二、解决民警情绪执法的对策
情绪引导行动,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情绪执法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些民警的思想之中,有的一贯如此,有的只是偶尔为之,还有的有此想法但未表现在行动中。情绪是一种可怕的思想传染病,其对于公安工作的不利影响不可估量,要治病需对症下药,内调外养,治疗情绪病症同样如此。
(一)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一个意识”,处理好“两个关系”,解决好“三个问题”。
(二)牢固树立“一个意识”,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处罚与教育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同时,也要按照“合法、合理、高效、责任、监督”的原则,删繁就简,创新执法手段,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一是解决对待群众感情问题,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执法过程中要坚决做到不做伤害群众感情的事、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做有损交通警察形象的事;二是解决执法方式方法问题,要通过不懈的学习总结,不断改进执法方式方法,把落实便民措施与加强内部管理结合起来,把人性化执法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三是解决执法随意性的问题,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执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
(二)推进交通管理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观念与执法方式的改革,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相继被废止,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由于废止后的后续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没有跟上,致使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瓶颈束缚。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交通管理形势的变化与执法实践的需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有关交通执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确保现有各种执法手段的充分运用,为民警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保证民警在维持社会交通管理秩序时有法可依,不让民警手捧“烫山芋”,缺少法律“抓手”。
(三)坚持从优待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快科技强警步伐。实施科技强警是提高交警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从优待警的措施之一。这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投入问题,也是用现代化提升交警业务和队伍建设水平的问题。因此,要坚持走科技强警之路,以科技效益谋求工作效率,谋求警力效益,谋求执法效率,并通过警务综合平台等信息警务渠道和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减少执法的强度,整合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执法效率。
二是要关心民警身心健康,切实解决民警的实际问题。基层领导在重视民警思想教育工作,严格制度管理的同时,还要主动关心民警的心理健康,舒缓民警工作压力,实实在在地帮助民警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