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客车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之路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及“村村通”工程力度的加大,农村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的增大,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远远跟不上交通发展的需要。郧西“12.22”小客车意外落水事故再次敲响了农村小客车(此文指9座以下客车)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时至年末岁首,春运临近,农村道路进入客运高峰期,小客车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拓宽交通安全管理覆盖面,既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又关系到党和政府及公安机关在农村群众中的形象。为此,笔者结合当前全省开展的客运车辆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客车安全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道路小客车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在农村,小客车是农民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农村道路里程的增长和农民群众参与交通的数量增加,此类客运车的安全隐患日益凸现。
一是驾驶人安全法律意识差,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普遍。农村客车驾驶人居住分散,车辆无固定线路,在乡村路上来回往返,行驶过程中,普遍存在超员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占道行驶、强超猛会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二是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差,安全行驶无保障。农村小客车辆多数为二手车,证件不全,逾期未检,保险过期等现象较多,车辆安全技术性能得不到保证,只要四个轮子能转,驾驶人就敢上路。三是驾驶人管理难度大,安全监控难到位。驾驶人集中学习难度大,部分驾驶人与交管人员常年不见面,通知接受处罚,往往通过三、五次联系才到场。四是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差,见车就座图方便。部分农村群众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差,贪图便意图省事,不管车况好坏,证件是否齐全,车辆是否超员,见车就座。
二、影响农村道路小客车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农村道路小客车交通安全隐患虽然是多方面造成,但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人为因素是主因:“村村通”工程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但政府部门的客运交通无法辐射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农村道路客运交通基本是小型客运车辆包打天下,影响农村道路客运交通安全的原因首要是人为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驾驶人因素,受经济利益驱使,农村小客车驾驶人往往置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于不顾而多拉快跑,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超员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频繁发生。在某一特定时期,我大队曾连续查处多起农村道路超员行驶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核载7人的车辆搭乘13人之多,超出核定人数90%;二是交通参与者因素,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群众人际关系亲密或者说好客,比如说一辆7座小型客运车满员行驶在农村道路上,车前有人同相步行,车上有乘客认识行人,便请驾驶人停车搭上行人,本来己满员的车上再挤上三、五人,为车辆安全行驶埋下隐患。
(二)道路条件是硬伤:虽然现在农村地区及边远山区的通村道路己硬化,大大改善了车辆通行条件,但道路基础设施同样存在问题。一是通行环境差,农村道路、山区道路等级偏低,行车环境较差,尤其是鄂西北处于高山、二高山地区,农村道路多属于临崖、临涧、临水公路,山高坡陡,高低落差大,路窄弯急,临崖临水多;二是隐患治理难,因国家对通村公路的补助经费是一次到位,只对准修路不负责养路,由于工程施工问题,使得很多通村公路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出现质量问题,诸如路基下陷、路面开裂、护坡塌方等,使得路面得不到及时养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车安全;三是防护设施缺,农村道路不仅窄,而且缺少防护设施是个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的农村道路交通标志、标线、防护设施建设都严重滞后。
(三)管理监控是盲区。警力不足使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存在许多盲点或不到位的地方。一方面,农村山区道路较长不容易管理,警力的相对紧张加剧了管理难度,使很多小客车交通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助长了农村道路交通参与者违法行为漫延;另一方面,对农村道路的交通管理存在职责不清,“两张皮”现象,市局早在2008年己下发文件,由乡镇派出所负责辖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派出所、公安交警都在管,且都没深入管,成效不明显,使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不能形成长期严管势头,存在着“紧一阵、松一阵”现象。
三、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需走综合治理之路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走综合治之路是对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稳定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有效途经。
(一)加强领导,综合治理是途径。由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是搞好小客车安全管理的保障。党委、政府工要切实重视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工作,成立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区域内乡村道路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汇报,研究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及时解决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各部门交通管理职责。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之中,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包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将管理逐角延伸至村、组、户,直至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和每一台车辆驾驶人。逐步形成“政府总揽、交警主管、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理念。
(二)夯实基础,源头管理是根基。要打牢根基,强化基础。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必须从最基础的源头工作抓起,一是要完善农村小客车台账,使车辆使用情况、车辆检验记录、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车辆使用年限、车辆保险状态、行驶线路、车辆事故情况等情况造册建档;二是要建立农村道路小客车驾驶人管理台账,强化信息采集,主动依托农村基层组织,由乡镇派出所兼职交警和交警部门合作,细致摸清农村小客车驾驶人数量,建立驾驶人基本信息档案,安全学习记录、交通违法信息等,为扎实开展源头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三是落实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检查制度,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将农村小客车安全检查纳入公路客运站安全日检范围,不具备条件的,由公安交警部门邀请有关技术部门定期进行检查,确保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良好;四是加大道路隐患排查力度,建立职责明确,协调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要认真排查农村道路危险路段、临水路段、急弯路段和交通事故多发路(点)段,通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联席工作制度,完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方案,坚持标本兼治,有效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三)法制宣传,提高认识是关键。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是提高农村群众和农村道路小客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的关键。提高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意识和交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是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任务,单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宣传力量形成合力。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优势担起牵头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担子,政府财政部门要拔出一定的宣传教育经费,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使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交通法规人人知晓,个个遵守,处处支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局面。
(四)强化管控,完善网络是前提。强化农村道路管控,完善网络化管理是预防小客车交通事故的基础前提。农村道路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应由政府牵头,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依托,由治安、交警、安监、公路等并等部门指导,在农村道路没线以热心维护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积极分为主要对象,根据居住特点,分路段设置交通协管员、安全信息员,负责收集路段道路变化情况,举报小客车交通违法行为。使农村道路形成交通协管员、安全信息员、村组干部、农村警务室、交警队、安监、政府等综合治理网络。
(五)突出重点,定期整治是手段。定期开展农村道路小客车交通秩序整治是搞好农村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农村道路交通违法特点,由公安交警,派出所兼职交警联合开展秩序整治,采取不定点,不定时方式对小客车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清理整治,严厉打击,严管处重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中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让群众理解、支持、配合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缓解在执法过程中与群众直接的利害冲突,使整治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农村道路安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村道路小客车安全管理是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关键环节。因此,公安交警部门必须增强做好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推行综合治理,建立政府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机制,全力预防农村道路7座客运车辆交通事故,保障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负党和人民期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