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赋予群众工作新的内涵,可以说是一个新课题。公安工作要求基层民警几乎每天都在与群众打交道,那么,如何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切实起到密切党群关系、警民关系的作用呢?为此,笔者结合近期调研和工作中所了解一些情况,谈谈粗浅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群众工作弱化,警民关系不和谐的表现
近年来,公安机关相继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开门大接访、全*公安民警大走访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警民关系有所改善。但,公安工作中仍存在着脱离群众现象,群众工作弱化、警民关系疏远、警民冲突增多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有:一是群众不信任警察。一些群众对警察的执法权威、执法水平和能力不满意,对公安机关破案信心不足,发生一般刑事案件或治安案件,只要损失不大,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不主动报案,有的报案也是寻找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和履行程序,对公安机关破案不抱太大希望。二是群众不配合和不支持警察工作。当前基层民警开展工作中都有“四难”感受:一是找人难,基层民警深入辖区一般很难找到熟悉的群众,找人难成为基层民警的一件头疼事。二是入户难,不少群众认为警察上门无好事,有的躲起来不愿见民警,有时将民警拒之门外。三是取证难,不少群众因怕打击报复不敢或不愿提供情况,在场的证人不肯提供证据,甚至有些受害人自认倒霉不愿吐露真实情况。四是现场处置难,现场处警时,违法犯罪嫌疑人拒绝、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情况时有发生,旁观人员非但不予帮助,反而冷嘲热讽、跟着起哄。三是群众不尊重警察。全市110每天接警平均****起左右,真正的警情仅占十分之一,很多群众该自己做、自己能做以及非警察处理的事,比如房屋漏水、门打不开、夫妻感情不和之类的事情也拨打110求助。极少数人甚至仇视警察,对涉警负面信息恶意炒作,专门找茬,辱骂、诽谤、殴打警察,冲击公安机关。
二、当前群众工作弱化,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致力于群众满意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然而,群众工作却越来越难做,群众对警察的不满情绪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既有警察自身的原因,也有部分群众的意识、法律知识水平和来自社会及体制上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营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削弱了广大民警开展群众工作的热情。一是工作任务不堪重负。截止**年*月,***区有人口110万、警察***名,警力与人口比为万分之八,按照公安部、省厅、市局关于警力配备的有关规定,至少缺口社区民警***人、巡警**人、刑警和治安警**人,而**年处理的刑事案件达****多起、治安案件达****多起,远超市内其它三区。警力不足、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易产生厌战、厌事情绪,因此,疲于应对的多,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的少。二是检查考核过多过滥。各部门的检查评比繁多,有省厅、市局综合检查考评,有各业务部门的检查考评,还有区内各单位的检查评比,这需要相当一部分警力和精力应对。可以想见,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繁多的检查考核重压之下,基层民警少有时间和精力来重视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三是从优待警的措施不能落到实处。高强度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经济和政治待遇,造成民警积极性不高,工作消极怠慢,不愿意做群众工作。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特别是基层民警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多劳不多得现象让大多数民警感到不满。此外,基层民警非领导职务的评定受限制,大部分民警工作几十年直至退休仍是科员。
(二)警察队伍自身素质的不足影响了开展群众工作的效果。一是少数民警宗旨观念淡化,伤害群众感情。一些民警做群众工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常以管人者自居,对群众求助简单应付、冷漠、推诿,办事拖拉。二是部分民警规范化执法水平不高,失去群众信赖。部分民警由于个人能力欠缺,执法中依旧我行我素,处警时方法简单,言谈粗鲁,举止不端,不会处理各种矛盾,甚至引发和激化矛盾;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滥用强制措施、刑讯逼供、越权执法、乱收乱罚等等,群众因此对民警乃至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提出质疑。三是极少数民警为警不廉,败坏警察形象。有的警察业余时间脱下警服即混同于一般群众,吃喝玩乐,灯红酒绿,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败坏了警察的整体形象。四是不少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疏远警民距离。部分民警怕做群众工作。面对各式各样的群众普遍感到压力大、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有些青年民警一句话就把群众说“跑”,更不知道怎样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与群众建立“感情”。
(三)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认识的偏差增加了开展群众工作的阻力。一是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影响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群众过多地计较自身得失,不愿无偿为公安机关提供帮助。有些群众的正义感和维护治安的自觉性下降,对公安工作,不愿配合和支持,更多的是旁观。有的群众是非观念越来越淡薄,抛开法律法规,以自身好恶审视问题,在自己的亲人、朋友受到法律制裁时不考虑他们是否违法,是否危害社会,而是把怨恨记在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头上,产生敌对情绪。二是警察职能扩大化导致了群众对权益保障的绝对性要求。上世纪**年代后期,“四有四必”的承诺和“有困难找警察”口号相继出台,逐渐形成了公安工作大包大揽的工作格局。公安机关管事太多、承诺过多、调子太高,形成百姓对权益保障的绝对性要求。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众无论是遇到纠纷还是其他生活矛盾,都理直气壮地找警察,若民警救助不到位,群众就认为警察不作为,没有履行承诺,从而影响警民关系。三是片面失实的涉警宣传造成了民众对警察的“两极化”误解。片面失实的正面宣传将警察神化,尤其是反映警察的影视剧,把警察形象塑造得过于高大,给人以无所不能、无所不及的印象,群众认可了这样的警察,就对现实中的警察感到失望;片面失实的负面宣传则将警察妖魔化,一些媒体网络及记者受经济效益驱动,迎合大众猎奇心理,费尽心思挖掘涉警负面新闻,夸大揭短,否定主流,甚至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地恶意炒作,直接危害了群众对公安工作和警察的认同感。四是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意堆积转嫁到警察身上。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因为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与深刻改革,客观上积累了大量的诸如企业改制、下岗就业、拆迁安置、环境污染等社会矛盾和问题,越级上访、聚集闹事、堵门堵路、冲击党政部门等过激行为持续增多,而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正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很多情况下,执法与满意难以两全,导致了群众对警察心生怨气。
三、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措施
综合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切实加强群众工作,进一步改善执法环境,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警营内部和谐环境,解决好做群众工作的动力问题。一是全面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区分不同层次,深入开展群众观念、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广大民警自觉摆正位置,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二是实现从全能警务向规范警务的转变。科学界定警务活动与非警务活动的界限,从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出发,把相对有限的警务资源从大包大揽式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将民警从“有困难找警察”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成“有危难找警察”。同时,减少各种形式的考评、检查,使民警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开展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三是切实落实从优待警措施。纠正在民警薪酬上的平均主义现象,给予民警加班应有的劳动报酬;对连续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无违法违纪民警,视情取消评定比例限制,解决非领导职务待遇问题;建立民警休假、定期体检、因公负伤快速救治和大病救治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强化执法执纪监督和违法违纪查处力度。把执法执纪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事前、事中监督,尽最大努力预防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对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严格查处,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事实真相、处理结果,消除因个案给公安机关整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内外并举,苦练内功,解决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问题。一是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从案件接报、受理、立案的最初环节入手,从接待群众的态度、语言等细节抓起,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将执法要求通过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程序规定,具体到民警的每一个执法行为和执法动作,确保警务活动始终在合法轨道上运行,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二是建立群众工作的客观标准。尽管公安机关天天讲热情服务,究竟什么标准是热情服务,民警脑子里还是比较抽象与模糊的。要将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具体化,通过定岗定责、量化任务、细化目标、严格考评等环节,把民警的执法和服务工作都纳入到日常管理机制中来,走上规范化、秩序化的轨道,使民警能够听得明白、做得明白。三是建立完善群众工作培训制度。目前在这方面的培训大多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应进行专门研究,编写相关教材,使群众工作培训落到实处,提高民警在教育引导群众、化解矛盾、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克服当前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的为民服务主观性、随意性和缺乏机制保障以及成本高、效果差等问题,少搞突击式的送温暖、募捐献爱心等活动。要将为民服务职业化、制度化、常规化,使其在有效制约下进行,成为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规定动作与自觉行为。
(三)加强和改进警民互动沟通机制,解决做好群众工作的配合问题。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新渠道。根据群众需要,学习借鉴红旗派出所开通派出所门户网站等便民举措,通过热线电话、网上咨询、视频约访等警民互动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警务情况、求助和法律咨询等提供便捷开放的渠道,不断增强警务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和亲和度。总结“大接访”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常年接访、定期约访、重点走访和领导下访的长效工作机制,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途径。二是努力拓展群众警务参与渠道。大力推行城市社区警务和新型农村警务战略,以社区和农村警务室为工作平台,以社区和农村治保组织为依托,通过开发志愿警务、发展辅助警务、拓展协作警务等渠道,激发群众参与警务的热情,积极发展治安积极分子,组织开展看门守栋、联户联防、义务巡逻等群防群治活动。加强保安队伍、专业巡逻队伍、内部单位保卫力量、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的工作格局,破解公安工作日益繁重与警务资源不足的矛盾。通过抓群防群治,加强警民良性互动,构建新时期警民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切实加强公安宣传工作。与党委宣传部门、主流媒体加强沟通联系,建立互信互动机制,加强对各种媒体网络的监管。经常走访和问计于辖区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时改进公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法制课、法制宣传日、警营开放日等活动,加大普法力度。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形式,及时公布重大警情和社会治安状况,尽力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