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支队采取十项措施着力整改执法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支队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结合工作实际和队伍现状,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目标,通过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了解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自查自纠,重点查找民警在执勤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梳理出的执法问题,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进行整改,有力地促进了支队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登门走访、警民恳谈会、领导接待日等形式,深入开展“警营开放”,定期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警营,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交警在执勤执法、疏导交通、事故处理等方面情况。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听民声、解民意,让民警能够听到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对交警工作的需求和期盼,能够及时改变和调整工作方法和思路,自觉整改执法问题。
二是强化学习教育,提高民警法律素质。以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为契机,组织民警深入学习公安部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民警法律素质。坚持每周组织民警至少两次上网考试,定期组织民警进行网上抽考,及时通报,纳入执法质量考评。通过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比武竞赛活动,检验和巩固了民警学法成果,较好地营造了学习氛围。
三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民警执法水平。支队先后组织开展中队长以上基层单位领导和法制员业务骨干培训班,对车驾管查验员、驾驶人考试员,从事交通事故处理的民警进行全面轮训。结合“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活动,开展车驾管岗位业务技能比武活动以及查纠酒后驾驶,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支队还以开展路面执法岗位民警执法资格认证工作为契机,组织全体民警进行执法技能业务培训考试考核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民警岗位技能,提高了民警整体执法水平。
四是落实典型案件评析制度。支队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案卷检查,检查前随机抽取上月办理结案的案卷,逐案检查、打分,检查后及时网发通报,指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有效预防执法偏差问题的发生,进一步健全了大、中队及各岗位法制员工作机制。设置专兼职法制员**人,扩大了执法监督面。坚持做好典型案例评析、执法考评、案件审核、复核认定、复议审查、扣车扣证监管工作,及时纠错补差。事故处理大队建立健全事故处理岗位培训、等级资格培训、业务学习和办案讲评制度,坚持每月以“以案说法”、“模拟现场”“案例评析”等形式进行培训,并每月组织一次对办结的典型案件进行办案质量讲评,及时找出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是完善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深化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完善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建立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加强对各单位执法的事前、事中监督,采取集中考评与日常考评相结合,加强对民警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执法质量考评更加科学、规范。通过开展执法质量考评,查找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纠正执法偏差,解决执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警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六是强化信息化应用,加强执法监管。深化“移动警务”、“电子执法档案”、“交警执法质量管理系统”、“部版交通违法信息系统”、“警务综合管理考核平台”建设和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从录入、审批、办理、结案、考核等各个环节实现全程监督。建立车管所信息服务中心,每月更新重点驾驶人、机动车台账,及时采集变更属地信息。积极推广事故处理信息系统应用和电子办案,推进交通事故网上办案系统应用,事故案卷文书和档案电子化率达到**%。
七是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明确口头警告措施,实现“
八是加强交通设施管理。按照标准、系统、规范的原则,对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和清理,重点解决指路标志信息方向性、连续性、系统性不足和信号灯配时不合理的问题。
九是加强对非现场处罚规范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对存疑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完成对应消号,避免因非现场处罚后未消号而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投诉。
十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落实案件审核制度,强化执法办案监督,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案卷检查,及时网发通报。严格落实事故处理 “逐案审查、二级通案、二级审核”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健全、规范事故处理、理赔服务、法律援助、司法庭审、财产评估等“一条龙”便民连锁服务机制。在基层执勤大队设立警务装备室和执法档案室,加强对民警执法行为的动态监督和过程管理,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