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
新世纪我国监狱事业已经步入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监狱体制改革逐渐铺开,财政全额保障逐年到位,法制建设不断深入,监狱管理逐渐规范。那么,在这一全新的历史平台上,如何科学拓展和全面提升监狱事业,不断提升罪犯改造质量呢?显然,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监狱民警队伍这一决定性力量不容置疑。
目前,各监狱都相继开展罪犯心里矫治工作,配备了面向罪犯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矫治人员,使有心理问题的罪犯得以矫治,对监狱的安全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作为监狱基层人民警察,在长期教育管理罪犯的工作中,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普遍存在心累和各种压力的现象,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 监狱人民警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工作环境单调,枯燥,文娱活动匮乏
监狱人民警察从事的是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本身所从事的工作种类都没多大变化,每天周而复始的做同样的事情,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厌烦。而今社会是一个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人们在感悟政治文明,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期盼变得越来越高。监狱受区位偏僻与工作特殊的限制,监狱民警精神生活长期处于单调贫乏状态,对文化娱乐活动显得更加渴求与期盼。当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国家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监狱基础条件逐渐具备,监狱也在逐渐走向开放的大背景下,如果监狱仍然一味无视民警精神生活的满足,不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监狱民警就可能因为反差而感到沮丧,失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成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精神上委靡不振,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丧失警惕和鉴别力,轻则影响干警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重则影响罪犯正常教育改造,危害监管安全。
2、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监狱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尤其是《监狱法》出台之后,罪犯的维权意识普遍增强,伴随国家对法制的强化,监狱人民警察普遍存在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态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日渐多元,利益调整与人际关系矛盾的越发频繁与复杂,罪犯中的多进宫,智能犯,流窜犯,暴力团伙犯,以及涉黑,涉恶,涉毒罪犯的不断增加等,造成监管安全防范工作中现实的与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加,罪犯教育管理工作的日趋复杂,难度增大,风险增高,使监狱民警深感压力倍增,心理包袱加重。同时监狱人民警察长年累月奔赴在教育改造第一线,由于警力不足,大多身兼数职。工作中既管生产,又抓管教,集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于一身,白天忙值班,监督罪犯劳动,处理罪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晚上谈话、查岗、查哨、查铺等,甚至要对重点罪犯进行整夜盯控等。照顾不了父母、家庭、子女等,角色的多元化和工作的长期超负荷运转,使民警的心里经常处于压抑状态。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罪犯的要求提高,责任追究力度加强,监狱民警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段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监狱人名警察长期超负荷劳动,节假日得不到休息,长期下去易使得民警的心理失衡,从而导致情绪恶劣、易暴易怒等不良心理。
执法角色转变不当,不注意调节控制情绪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拥有重要角色身份的人,在管理教育罪犯的过程中,个别民警心浮气躁,对罪犯在改造中的反复行为产生了厌恶情绪,容易动怒,从而使得其行为盲目、被动。少数民警在工作中,为了在罪犯中树立所谓权威形象,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别人绝对服从自己 。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听到反对意见就勃然大怒,自己做的事,错的都是对的,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习惯于被赞扬、奉承,浮躁、惟我独尊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引起注意和不安,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对他人不能信任,自觉不自觉地吧对罪犯的戒备心理泛化到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久而久之,易产生冷漠、偏激等心理,封闭自我。而监狱人民警察情绪的不稳定性,又易导致教育管理罪犯的不稳定性,最终造成监管改造和监管安全的不稳定性,危害难以预料。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由于监狱人民警察对见与工作的艰苦性、风险性等没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深层次地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刚参加监狱工作的年轻警察,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会无所适从,容易感到自卑、无助、孤独、空虚,对工作现状心灰意冷。究其原因:一是监狱人民警察职业技能要求提高。随着我国监狱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监狱职能的调整,纯化和重新定位。监狱在国家活动中的职能分工,已经逐渐走向“依法执行刑罚,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相结合”的创制初衷。尤其是近年监狱押犯由文盲、法盲向知识型,高学历发展,犯罪类型有一般刑事犯罪向经济犯罪,高科技犯罪发展,犯罪手段有简单向智能化、集团化、黑社会化转变,多进宫犯、智能犯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些罪犯进监后,所形成的抗改和破坏能量日趋增大,对民警执行刑罚构成了愈发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紧迫,大部分民警学习充电的机会太少,无论是警察类院校监所专业毕业还是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就知识和技能的复合性来说,都很难满足这一要求,由于监狱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队伍建设的要求越来越细,监狱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被层层分解为任务考核,责任到人,监狱民警长期从事着一项既有政治风险又有法律风险、既艰苦又繁琐的工作,理应得到社会尊重,但实际情况都不尽如人意。由于监狱内部领带岗位有限,与地方缺少人才交流,监狱民警发展空间狭小,加上保密意识和环境封闭的影响,导致监狱人民警察缺乏相应的成就感,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差距。
维护监狱人民警察心里健康的几点建议
1、改善执法环境,丰富文娱生活,缓解工作生活压力
随着监狱事业的发展,客观上,监狱的文化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具备,如电视系统、计算机系统、文艺宣传小分队等。监狱应立足现有资源,通过内容的创新与形式的开发,将监狱民警吸纳到监狱文化建设的中去,可定期开展民警间篮球、棋赛、文化大比拼等活动,不断充实民警的业余生活,丰富提高民警生活情趣。
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
积极开通电视和计算机系统保证民警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信息资源,充实和丰富民警的文化生活,要创造条件保证组织民警每年分批分期能到外地旅游,至少应通过科学安排警力,保障民警分批能到外地旅游,至少应通过科学安排警力,保障民警每年的休假,让广大民警多与社会互动,使其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华。
3、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落实从优待警政策
首先,改变管理理念,注重对干警的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监狱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监狱干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相关科学体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广大民警的心田,从而使监狱干警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增强监狱民警自身业务技能,加大罪犯技防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监狱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随着押犯比例呈多元化发展,罪犯成分复杂,监狱人民警察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了,从而增强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量,加大了工作压力。在一方面增强干警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是减轻监狱人民警察工作的较好手段。
最后,拓展成长空间,落实从优待警
需要产生动机,随着我国社会的转轨变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在物质需要满足的情况下,更加渴望精神需要。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然也不例外。如,实现自我价值,得到更多的肯定和信任等。要尽可能的拓展空间,创造机会,让没位监狱民警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施展才华,体会成功的喜悦,深入、细致的落实从优待警。
合理疏导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现实中监狱人民警察的种种压力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缓解,会直接监狱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
学会幽默
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品,拥有了幽默就具有了随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节自我紧张心理的有力武器,从而消除工作上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减轻心理负担,增加生活、工作情趣,化解各种矛盾,使自已在工作中,生活中处处主动,永葆青春和活力。
(2)适当忘却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果整天斤斤计较,就会在情绪漩涡里迷茫和徘徊,学会忘却是快乐之源,监狱人民警察作为一名执法者,自已的言行举止代表的国家的法律和权威,不能因为心情等情况影响执法过程,所以要学会忘却既能维护自身身心健康又能提高自身执法水平。
坚持运动和恰当的宣泄
积极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磨练意志,宣泄压力,增强人体心理承受力,并能提高身体机能,增强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负性心理的侵蚀,从而摆脱不了情绪的影响,维护心理平衡.
坚持欣赏音乐
(5)建立监狱干警心理健康中心
有组织的联合社会机构有计划的对全体民警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建立民警心理疏导机制,增强民警心理免疫力,建立民警心理档案,有针对性的解决。
综上所述,监狱人名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长期、复杂、繁忙的管理教育罪犯的工作中,监狱民警还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化解民警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引导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仍然是任重道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