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与缓解

    时间:2010年10月10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警察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职业较高,而较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警察必备的素质之一。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被列为心理创伤级别最高行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3年内耳闻目睹的社会阴暗面,已超过普通人一生所见所闻。如今正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些年警察因为心理压力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增多,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警察心理压力问题带来的危害

        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较大的执法权与执法空间,但同时警察又是一个高对抗性和高危险的职业,警察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若不能及时排解、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近年来各地区警察均有一些因心理压力问题而产生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如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冲动时开枪自杀或伤人、刑讯逼供等等。个别警察工作中因心情郁闷而对老百姓不理不睬;对交通违法行为开情绪罚单,语言过激,这种现象看似没有很严重的后果,但积少成多,就会给人留下“冷硬横推”、简单粗暴的印象。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心理疾病导致政治上的不坚定,对理想和事业冷漠,从而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最终影响整个警察队伍的形象。

        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也会对警察的身体造成伤害。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压力过重造成的。生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降低,患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由此可见,心理压力也是引起警察身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但影响警察的健康、生命,也严重影响了警察的工作质量和警察队伍的战斗力。

        二、警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压力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难免会出现社会动荡、治安不稳,而人们又往往把社会治安的好转全部寄托于警察身上。刑事犯罪问题突出,社会治安状况时有反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有些群众不理解,把一切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城市快速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而导致交通拥挤与群众出行不便,群众把这些全部归咎于交警不作为。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的案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时难以侦破,更是难以得到群众应有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对警察群体社会认知方面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极大地刺伤了民警心理,极易在其心理上产生憋气、怨气、泄气、不服气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如长期被压抑而无处宣泄,势必影响民警身心健康。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失实报道,蓄意炒作,推波助澜,都给警察的心理上带来极大压力,还有“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的屡禁不止,也严重地挫伤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二)家庭生活及经济压力因素。

        由于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性质的,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在家休假也得随叫随到,与家人生活步调不一致,散多聚少,“周末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家中各种家务负担由父母、妻儿来承担,因此常常遭受父母、妻儿的埋怨、误解,导致家庭不和,轻则吵架、分居,重则离婚分手,还有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大部分警察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其子女不听话、学习成绩差、考学失败、就业难等,这些都使警察因为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产生愧疚感,广大民警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备受感情的折磨。

        警察工作中承受的压力长期高居各行之首,但总体收入却偏低,这无疑会挫伤警察的工作积极性。警察家属下岗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警察家庭住房比较紧张,经济不景气的地区甚至连干警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致使一些基层民警生活窘迫。当奉献与索取的天平严重失衡时,警察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警察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警察还有可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

        (三)工作和环境压力因素

        工作的危险性,警察是一种比军人更危险的职业。受国际环境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负效应的影响,我国的刑事犯罪日趋复杂多样,犯罪活动呈现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智能化趋势,黑社会及暴力罪形势严峻,警察要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随时都有可能遭受犯罪分子的报复和威胁。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生命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常常处于紧张焦燥的情绪之中,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工作的特殊性。警察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不仅易成为社会公众注意的中心,而且责任重大。从警察职业特点来看,由于其工作业务繁重,工作时间太长,作息不正常,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厌倦、失眠、心神不宁等。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经常接触犯罪案件,目睹社会丑恶现象,对别人缺乏信任,变得冷漠,而警察的职业特点又决定了其必定面临着众多的诱惑,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使警察经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而导致警察心理压力过重。

        工作的复杂性。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除了巡逻、侦破案件以外,既要同酗酒、吸毒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又要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一天到晚总有处理不完的问题。因而长期处于疲倦状态。一是专项行动多。为确保城市的安全,各种行动、攻势接连不断,基层民警年平均加班300小时以上,导致不少民警身心疲惫不堪,二是保卫工作多。各级领导视察多,各种大型活动多,保卫任务繁重,直接加重了民警的工作量。三是非警务活动多。特别是在基层,警察成为政府部门屡试不爽的“万花筒”。从城区的征地拆迁到农村的计划生育,再到城区的市容整顿、配合工商、劳动等政府部门的执法,民警都不得不披挂上阵,甚至成为部分群众发泄不满的“替罪羊”,损害了警民关系。同时警力匮乏,也是造成警务多、任务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有为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公安队伍建设的步伐,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了任职资格考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岗位量化考核、低分培训、末位调整、辞职制度等激励机制,警察如果不努力工作和学习,要想得到提拔就比较困难。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总是有限的,而社会在不断进步,犯罪分子使用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许多警察不能及时地再学习、再提高,致使工作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公安工作的需要,这些均给警察造成心理压力。

        城市中各种噪音空气污染也给警察造成各种疾病和心理压力。交通的喧闹、工地的噪音、车辆的噪音都会使警察的刺激超载,尤其是对交通警察影响巨大,加之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等,交通警察长期工作在强噪音、高污染的环境中,都可能使交通警察导致头痛、疲劳、失眠、烦躁、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下降、视觉和听觉削弱等症状,严重的会引起癌症,同样也会破坏心理健康。

        三、警察心理压力缓解的方法和对策

        (一)增加警力,明确职责,去除责任外工作和不合理工作指标

        压缩机构,精减机关人员,扩充一线警力,实施倒班轮休制和休假制度,真正保证基层公安民警的正常休息时间,缓解其疲惫的身心,这对民警的心理健康及公安工作发展将带来很大益处。进一步明确警察职责,减少和避免各种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进一步探求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方法,不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考核民警的工作成绩。

        (二)调节好警民关系,加强宣传,使全社会理解警察工作

        公安机关积极宣传警务知识,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使人民群众真正的了解警察,支持警察。进一步调解好警民关系,多多开展有声有色的便民利民警务活动,如“相约警务室活动”,“接待日活动”要细心对待群众的事,要想得周到,全面,不敷衍了事。多做换位体察,换位思考,多和群众做“零距离”接触,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警民之间形成一种水乳交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靠的良性互动。

        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报导,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警德风范,使警察得到心理支持。从社会方面关爱民警,从而减少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一批害群之马,以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三)提高警察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体制,解决警察的后顾之忧

        在适当的条件下提高警察待遇,也是缓解警察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待遇低不仅给警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是许多违法违纪、不正当的警务行为出现的根源之一。因此,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以警察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其工资报酬等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政府部门、公安机关联合出台民警生活保障机制,建立民警家庭档案,领导干部第一时间了解民警家中的各种困难,并在限度内给予帮助。完善警察各种医疗等保障体制,对于因公负伤、致残、牺牲的民警和家庭要给予最大的经济补助,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从根本解决警察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警员自身业务素质培养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责、任务和人民警察工作的职业特点、条件及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人民警察除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外,还应具有其特殊的职业心理要求与心理品质。因此,人民警察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个性修养,优化自身人格品质,以便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提高耐挫能力。进一步加强业务素质,提高警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五)加强对警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培训辅导和心理治疗机制

        加强心理训练,降低警察个体对心理压力的负反应。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级公安机关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帮助体系。在警察队伍中普及心理知识,提高警察运用心理规律进行心理自我调整的能力,帮助警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特别注意强化各警种的特殊能力训练,激发其成就动机,增强其完成工作的信心。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队伍共性的研究,侧重于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服从和服务;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则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倾听警察的倾诉,帮助解答具体的困惑,尽量缩短减少心理压力的过程。管理部门可以借鉴国外警界的一些做法,成立专门的警察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的资深专家,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有心理障碍的警察提供倾诉场所,及时对警察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提供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增强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意外事情发生。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警察职业风险保障
  • 下一篇:浅谈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