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

    时间:2010年10月10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世界卫牛组织宪章》指出,为了使人类达到最允分的健康状况,就必须向所有的人普及医学、心理的和其他有关的知识。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性质目的和手段方法都是以人为最终的工作对象。回顾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顺应历史时代发展,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方向转变的历史。可见,深入探讨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以人为本"为演进方向的警察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治疗轻发展的心理治疗阶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关圈,1909年毕尔上发起了"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组织,此后心理卫生运动蓬勃向前发展。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探讨警察心埋问题。  一些研究警察心理的心理学家直接深入到警察机关,从事心理治疗和指导工作。火围、西德、加拿大等国都有心理学家赢接服务于警察机关。20世纪6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心理治疗展开,心理发展功能被人们所忽视,而心理补救功能却得到重视和发展。这一阶段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精神分析和行为学派,但前者极端夸人生物本能的作用,弥漫着浓郁的生物学色彩和泛性论倾向;行为学派早期理论则夸大环境的作用,陷入了严重的机械主义和生物化学的境地,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由于过于拒绝意识、思维、记忆等人的能动作用而面临较多质疑。总之,这一时期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将人本价值放到应有高度。

        (二)发展与补救相济的心理咨询阶段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咨询的概念和患者中心的治疗模式,对来访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我决定能力的发挥给予了高度重视。此时心理咨询的丰要对象是心理偏常的人。这种咨询还是以心理补救功能为主,虽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发展的观点,但关注到了来访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我决定能力的发挥。20世纪50年代丌始,人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警察的发展问题也开始进入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工作领域,适应这一需要,发展性咨询应运而生。咨询的对象转向正常的警察,咨询的重点从重指导、重治疗转向重发展、重预防。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警察心理发展功能和心理补救功能的协同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多地把人本价值提升到更高层次上。

        (三)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阶段

        20世纪7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更加广义的概念,涵盖了心理咨询活动。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马特森、莫舍和斯普林特福尔分别提出了发展性辅导的模式、辅导及心理教育的模式,强调帮助个人获得最大发展,特别重视个人要了解自己每时每刻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比起心理补救,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发展功能,力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一时期,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把警察自身的发展放到了重要位置上,而不再仅仅从工作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警察机关先后建立和完善了诸如心理选拔、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和体制,注重对警察的发展性辅导和心理教育,此时,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回归到了人的本来价值上。

        二、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向度

        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方法是实现其价值取向的媒介,在工作手段和方法上贯彻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理念,是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人是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承载者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必须人化,人化就是现实化,就是形成真真切切的现实自然界,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人通过对象化活动架起一座从主体到客体的桥梁,使客体主体化,自然界人化,世界最终归结为人。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采取个体咨询、群体咨询还是集体辅导,其对象可以是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乃至整个社会,但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而言,无论是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警察的全面发展,还是实现警察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一切教育效果的取得,最终必将承载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价值的显现,都将通过优化了心理状态的警察的牵引才能落实到警察工作发展上。这是因为人是全部历史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东西的本质"。

        (二)警察心理的复杂性决定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必须以人为本

        复杂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非平衡性、不确定性、突变性和自组织性。这要求我们在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针对心理的整体性,要用整体的观念去认识警察心理,认识到每个警察的心理是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针对心理的动态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警察心理素质及其发展;针对心理的非平衡性,正视而不是消除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使这些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针对心理的不确定性,要认识到警察心理是理性、连续性与非理性、非连续性的统一,既要追求教育设计的连续性,又要正视、引导和促进警察的非连续性发展;针对心理的突变性,我们的重要使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注重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采取非连续性心理教育方法,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爆炸法",用迅速强烈的影响和心理上突然袭击的方式改变不良习惯;针对心理的自组织性,要充分发挥警察心理自身具有的保持情绪稳定和平衡的心理机制,充分发挥警察的主体作用去恢复心理平衡。总之,要以人为本,以警察的心理为本,正确、客观、系统地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三、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

        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主体必然是警察,作为警察的"人"有很多层次,可以是警察群体或单个的警察,马克思就有"主体,即社会"的观点。具体讲,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防治警察心理疾病,维护警察心理健康

        现代医学的发展改变了精神与肉体脱离的观念。实践证明,生物医学模式在精神性、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方面往往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变因除了生物学变因之外,还有心理和社会变因。由于落后的医学模式难以给人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救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目前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使人们重新审视警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调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应该与躯体正常一样,是构成人的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也应当贯彻到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了保持警察心理健康,必须防治心理疾病。而警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警察的心理素质,实现防治心理疾病、维护警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优化警察心理素质,培养警察健全人格

        警察心理素质,是指警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由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所构成。它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涉及到警察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和个性等等。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尽管受到多种生理因素差异的影响,但主要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导致的自身修养等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因此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我们不应期望用某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规范警察的心理和行为,但从优化警察心理素质,培养警察健全人格的要求出发,在警察教育中,心理教育应当有所作为。

        (三)促进警察的全面发展,提升警察战斗力

        当前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力量的竞争,经济力量的竞争又取决于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的竞争事实上就是教育的竞争。警察教育对于警察工作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其发展应具有超前性,今天的警察教育必须培养明天发展所需要的警察人才,因此,警察教育应该先行。现代教育中,不同教育流派的争论大多围绕"是全面培养人,还是急于应付近代生产对人的智能发展的需要而去单纯追求至于目的"这一课题展开的。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宣称,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他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警察的素质是由先天的生理素质、先天与后天共济的心理素质和后天的社会素质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所组成,无疑,警察教育必须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全方位提升警察素质,方能提升警察的战斗力。其中,心理素质作为警察素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适应当今和未来高速度、高竞争的工作方式,不能忽视警察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斗争。体现在警察教育中,就是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警察心理健康教育观

        (一)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中,成为警察教育的重要内容

        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警察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警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警察的价值,相信每一个警察都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警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因为人才竞争的基础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人才心理素质的优劣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成功人才的必备条件。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警察的成长课题、潜能开发、优化心理品质、增进警察心理健康、预防警察心理疾患等方面的作用确实有不可替代性。加强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警察心理素质,开发警察心理潜能已经成为世界警察教育界的共识。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警察教育的全过程,将出现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

        (二)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警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意识到成才的条件不仅要有强健的身体、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适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警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茫的人。因此,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警察心理品质,已经成为警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

        (三)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和职业能力

        培养良好的警察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警察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警察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警察心理教育的能力,在警察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因此,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教育者必备的资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教育者自身的心理保健也越来越重要。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警察教育效能的发挥,而且会直接带到教育过程中,影响警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四)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

        补救性模式是指警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为有各种心理问题的警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和治疗,其重点放在有困扰和障碍的警察身上。发展性模式是指根据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全体警察尽可能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和冲突,开发潜能,促进警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发展性为主的模式将全体警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重点在潜能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同时兼顾少数有心理障碍警察的心理治疗和行为的矫正,从而应当成为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模式。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与缓解
  • 下一篇:关于当前看守所暂缓收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