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因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提高处置此类事件的能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在这些利益冲突中,大都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事件发生的社会矛盾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诱发社会矛盾的各种不利因素大量存在。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管理机制存在漏洞,社会发展和群众承受能力的矛盾,导致切身利益受到不同程度侵犯的部分群众,在矛盾一时无法调解时,引起群体性事件。
(二)事件发生的猝不及防性。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民的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虽然整个事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时间短暂,处于隐蔽状态,不易被察觉。当矛盾激化后,就形成爆发性群体事件,给人以出乎意料、猝不及防的感觉。
(三)事件发展的迅猛性。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往往迅速蔓延、恶性发展,瞬息间造成妨碍社会管理的严重后果。一是参与群体性事件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染,当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时,就有可能发展为过激的群体性行为;二是外部条件的催化,当前有许多社会因素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存,其中就潜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危机;三是被他人吸引,在许多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开始只是围观或出于好奇、凑热闹混入其中,随着事态的发展,致使人们的判断力和是非观念受到削弱,由同情、支持变为积极参与。
(四)事件后果的严重性。群体性事件是以社会矛盾为基础,以某个社会热点为动因,以群体参与为特征的社会现象。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可能引发罢工、骚乱、暴乱等严重社会后果,甚至造成局部地区社会秩序混乱,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严重损失,并对治安秩序构成威胁,是许多治安和刑事犯罪所不能及的。
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很多领域出现了新的矛盾。当各种矛盾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时,就必然冲破法律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年我市发生的**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批次进行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因工资、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等问题而引发。因拖欠在职职工工资、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社会保障金等侵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些问题处置不当,导致群众不满情绪增长,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年我市因此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总量的**%。****年*月*日,**市通用机械厂退休职工***余人因养老保险等问题无法解决,到省政府上访。
(二)因征地、搬迁而引发。****年因征用土地或搬迁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处置土地纠纷等事件缺少法律依据,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占总量的*.*%。****年*月*日,南关区新立城十里堡**余村民因占地问题到省政府上访。
(三)因企业改制而引发。因企业改制,企业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工人下岗,工资和养老保险等问题无法解决,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占总量的*.*%。****年**月,***厂子弟学校的***余教师因企业改制问题先后*次上访、封路。****年**月**日,榆树市粮库职工***余人,因企业改制拖欠工资问题到省政府上访。
(四)民间纠纷复杂化,处理难度大而引发。一些权属不明,界址不清基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处置不当,使得问题难以解决,部分群众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思想支配下,动辄集体上访或妨碍公务,导致矛盾升级。****年*月*日,大安市大岗乡**余农民因草原被卖无法放牧,到省政府上访。
(五)因其他原因而引发。如环境污染、收费不合理、非法融资、执法或宗教等问题引发群体事件。****年天利集团公司股民因天利集团股票问题*次到省政府上访。****年*月**日,***余名学生及家长在**大学礼堂门前聚集,要求“东三省高校招生联合舰队”发布会主办单位退还报名费。
三、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影响社会稳定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现实问题,其危害不可低估。因此,积极化解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是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保证。群体性事件有着深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处置群体性事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不是单靠公安机关的处置,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各级公安机关要把预防和处置工作自觉地置于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当好参谋;重大行动及时请示,取得支持;重大困难及时汇报,争取解决。对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事件,要争取党政领导出面做群众工作,亲临一线指挥处置。公安机关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主动地配合党政部门化解不安定因素,控制局势,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要认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特点,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二)建立广泛而灵敏的信息网络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首要环节。情报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灵魂,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不仅是公安机关准确了解事件的必要前提,也是公安机关调查部署工作、合理调配警力、采取正确措施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获取信息、发现掌握不安定因素苗头,及时将其形成原因、变化、发展等情况通报相关部门,提前预警。同时,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工作措施,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早日解决问题,消除、化解不安定因素提供参考、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处置预案和处置突发事件专门队伍的作用,提高处置工作效率。当前群体性事件各式各样,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矛盾激化,因此处置工作必须严密妥善,预案周全。同时,针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的特点,要认真分析形势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定应急措施,并组建专业“处突”队伍,各区分局、县(市)局的治安支(大)队要培养*~*名有丰富经验、熟悉政策法规,善于对话,能够通过对话控制局面的对话人才。要在处置实(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践中锻炼队伍,不断总结学习提高,丰富实战经验,增强实战能力。同时,还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加强演练,研究制定现场处置战略战术,规范处置程序,有效地提高处置工作效率,减少社会危害。
(四)严格处置工作纪律,严防因处置不当激化矛盾。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参与人员往往情绪激动,处置工作稍有不慎,极易激化矛盾,引发更大事端,公安机关一旦成为矛盾的一方,将使工作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因此,在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要依法对待事件的行为人员,把合法与非法区别开来;把罪与非罪区别开来;把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同一般群众区别开来。对多数群众要说服教育,使其明辨是非,以大局为重,尽快平息事态,从而达到孤立极少数别有用心者的目的,对需要采强制措施的,必须把对象搞准确,并获取证据,实施抓捕要把握时机、地点、方法,以不激化矛盾、不扩大事态为原则。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坚持“慎用警力”处置工作原则和区分性质、讲求策略、把握时机、严格依法、冷静稳妥的“二十字方针”,以避免激化矛盾。
(五)做好后续工作,妥善解决矛盾,防止事件反复。针对群体性事件反复性的特点,事件平息后,闹事群众的对立情绪一时难以消除,隐患仍然存在,群体性事件仍然有可能死灰复燃。在工作中,要把事态平息的后续工作摆在与事态平息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事件平息后,要趁热打铁,认真做好善后工作。一是及时兑现承诺。处置中答应为群众解决的问题,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协调有关部门应尽快予以落实,不留后遗症。二是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深入群众中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消除误解,争取群众,控制局势,防止骨干分子大肆煽动串联酝酿新的事件。三是依法打击处理。进行调查取证,查清事实真相,掌握证据,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和有打、砸、抢、烧行为的闹事者,以儆效尤。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