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硬化后交通安全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农村公路硬化速度很快,给广大群众出行及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路况好了,车辆多了,交通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出来。此外,公路硬化后安全配套设施没跟上,如有些路段路段未设防护拦、没有安全标识等,也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在此,笔者就如何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农村公路硬化后的交通安全作些探讨。
一、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公路等级低,交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公路硬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路面上直接铺设水泥而成,大部分路面狭窄,都在3—3.5米宽,而且陡坡多、弯道多、视距不良,还有些道路临崖、临河,未设置挡墙或防护栏等防护设施。
(二)硬化后的农村公路普遍缺少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在公路硬化过程中,由于资金紧张,配套设施没跟上,在一些急弯、陡坡路段和交叉路口普遍缺少标志、标线、警示牌等设施。
(三)农村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安全隐患剧增。农村公路硬化后,摩托车、农用车等机动车辆数量猛增,有些偏远地带仍存在使用非法车的现象,这些机动车中,有的是病车,有的没有年检、没保险,或者有的临近报废,同时无证驾驶、超载等违法行为较多;二是农村非客运车违法载人现象突出,如挤乘拖拉机等现象;三是不少农村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常常超速行驶、违法占道、不按规定让行、违法会车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四)农村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大队多方采取措施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但因多种客观因素限制,在广大农村尤其偏远农村,群众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公路硬化后,群众只看到出行方便,而忽视了遵守交通法规和自我安全保护,导致一些人经常乘坐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车辆。
二、加强农村公路硬化后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农村公路硬化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须由交警、交通、公路、安监等部门和区、各乡镇政府,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协作,齐抓共管,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去年的“平交道口”整治工程,对与国、省道相连的交叉路口进行了整改,设置了相应的警示标志和减速让行标志,但延伸至农村的路段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筹措和向上级争取安全配套设施建设经费,加快完善标志、标线、防护栏等各项道路安全配套设施。
(二)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必须与公路硬化同步进行,提高硬化路质量。如果只有单纯的路面硬化,而忽视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配套设施,只能算“半成品”工程。因此,各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把安全配套设施列入主体工程项目建设,及时跟上,杜绝“半成品”产生,并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三)加强管护,确保道路及其安全配套设施状况良好。部分道路硬化后,由于管护不善,不久后即出现裂痕、破碎等情况,大大降低的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道路所在的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要认真履行辖区公路管护责任,完善公路管护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查,确保管护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解决公路管护经费,多渠道筹集,使日常管护工作正常进行,保证公路管护正常运转,使硬化路及其安全配套设施状况良好。
(四)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度,促进农村道路交通秩序好转。道路所在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的重要考核内容,实行同检查、同考核,兑现奖惩。一是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作用,定期调研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二是进一步发挥“队所联勤”的优势,建立农村驾驶员管理机制,明确分工、明白职责,抓好落实。三是加快农村客运建设,解决群众乘车难问题,对已开通客运班线的乡村,要加强客运场站和停车点的建设与管理,未开通客运班线的乡村,要尽量争取早日开通。四是加强农村交通违法执法力度,对集镇等人口较密集的路段重点执法,严厉查处非客运车载客、拼装车辆、无牌车辆上路,杜绝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客货混装、超员超速、摩托车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形成高压严管态势,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
(五)加大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除交警部门的常规宣传外,各乡镇政府也要在深化宣传工作机制和丰富宣传内容及形式等方面下功夫,明确工作责任、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部署、有检查,形成上下联动、全面开展的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新格局国,组织人员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农村营造学法、守法、建设交通安全村的浓烈氛围,达到“教育一人,影响一家”的良好效果,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