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交警管理 >> 安全天地 >> 浏览公安
  • 浅谈如何通过感官刺激来预防疲劳驾驶

    时间:2010年10月2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起数比例较大,并且由于驾驶员疲劳驾车意识不清,当危险来临时不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疲劳驾驶事故的危害后果也相对较大。如何有效预防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一直是交警部门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驾驶员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程度参差不一,试图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来预防成效甚微。并且驾驶员疲劳状态产生又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任何规律,因此疲劳驾驶成为了交通安全管理中最大隐患之一。笔者作为一名高速交警,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理一些疲劳驾驶的交通事故,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通过刺激驾驶员的感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疲劳驾驶。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浅析一下如何通过感官刺激预防疲劳驾驶。

        疲劳是指由于体力或脑力劳动使人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的现象。驾驶疲劳是指驾驶车辆时,由于驾驶作业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疲劳以及客观测定驾驶机能低落的总称。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疲劳状况下驾驶车辆,它是许多重大交通事故的根源,是多年来高速公路事故中难以消除的最大痼疾。据统计在高速公路上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

        一、疲劳驾驶产生的原因

        (一)人的因素

        1、驾驶员睡眠不足。从目前事故发案情况分析,驾驶员睡眠不足是引发疲劳的根本原因,长途客货运驾驶员为了能多赚钱,往往是争分夺秒日夜兼程,虽然有的车上配备了2-3名驾驶员轮流驾驶,但驾驶员一般都在车上睡觉,睡眠质量大打折扣,时间一长必然会造成疲劳。

        2、驾驶员生理疾病造成。例如感冒、发烧等疾病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精神不佳,如果再服用一些感冒药,更容易使驾驶员疲劳。

        (二)路的因素

        高速公路路面宽阔平坦,干扰少,双向隔离,无行人,景色单一,长时间驾驶使人慢慢对汽车速度的变化变得麻木和迟钝,加上千篇一律的引擎声、轮胎声、超车声等混在一起,仿佛变成了催眠曲,使人头昏目眩,身体疲劳反应迟钝。

        (三)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也很可能引起疲劳,例如春天万物复苏天气转暖,人在这种环境里很容易犯困。冬天长途驾驶时如果开启车内空调,车内外温差过大,人也会感到困意。

        二、如何通过感官刺激来有效预防疲劳的产生

        既然知道了疲劳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措施干扰这些产生疲劳的因素来达到预防疲劳驾驶的目的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通过采取刺激驾驶员的听觉、触觉、视觉可以有效缓解疲劳,使驾驶员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旦驾驶员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在一定时间段内驾驶员意识将会变得非常清醒,这时就会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一)通过刺激驾驶员的听觉来预防疲劳驾驶

        驾驶员在长途驾驶中一直与发动机轰鸣声为伴,时间一长很容易出现听觉疲劳,这时如果出现一种与发动机噪音差别较大的声音,很容易引起驾驶员的注意,一但注意力转移,驾驶员就会很快从疲劳中清醒过来。作为一名高速巡警,我们在巡逻中经常会发现有走“S”型路线的车辆,根据工作经验我们会判断出驾驶员在疲劳驾驶,这时就可以在超车道上尾随,通过持续鸣警笛来刺激驾驶员的听觉,使他迅速从疲劳中清醒过来。为了增强对所有途径辖区驾驶员的“听觉”刺激,在下半夜、午间等重点时段巡逻时,民警都应当合理使用警笛,只要超车就使用警笛和喊话器,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发现驾驶员已经处于疲劳状态的还可以指挥车辆在就近收费站或服务区休息。

        (二)通过刺激驾驶员的触觉为来预防疲劳驾驶

        由于高速公路路面宽阔平坦,干扰少,路况相对普通公路要好的多,产生疲劳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行驶在普通公路上。因此,适当改变路的因素也可以达到预防疲劳驾驶的目的。笔者所在的高管十二大队2007年辖区发生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共31起,其中有13起发生在襄荆高速公路50KM至77KM路段上,2008年辖区发生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共21起,其中有9起发生在襄荆高速公路50KM至77KM路段上,为何在短短的27公里路段上由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并且襄荆向事故要多于荆襄向,勤务中队民警为此进行了细致的排查。通过对道路情况分析,我们发现襄荆高速公路呈南北走向,50KM至77KM有多处弯道呈大“S”型,驾驶员如果在该路段疲劳驾驶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襄荆0KM至77KM路段内仅有一座未开通通的服务区,驾驶员在这段路上无法停车休息。而省界*收费站和襄荆98KM宜城服务区分别有两处供司机休息点,由南向北的车辆可在宜城服务区休整,而由北往南的车辆只能在*省界收费站休整,从宜城服务区出发到“S”型路段较近,从*省界出发到“S”型路段较远,驾驶员更容易出现疲劳,因此在襄荆50KM至70KM形成了一条“疲劳带”。为此,大队联合襄荆养护部门多次在50KM至77KM路段施划横向振荡标线,利用振荡线的振动来刺激驾驶员的触觉,并且在“S”型弯道路段施划纵向振荡标线将超车道、行车道、停车带“分割”开,一但车辆行驶轨迹发生改变轧在振荡线上,车辆就会剧烈抖动,同时发出“咯咯咯”的噪音。实践证明通过在“疲劳带”上刺激驾驶员的触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09年在50KM至70KM路段上发生的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事故下降为7起。

        (三)通过刺激驾驶员的视觉来预防疲劳驾驶

        由于高速公路道路宽阔,视线良好,而且高速公路周边景色单一,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可以通过刺激驾驶员的视觉,不断更新高速公路沿线景象,延缓疲劳。一是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跨天桥、天桥立柱上喷涂寓教于乐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让驾驶员受到教育的同时不断变换驾驶员的视线。二是在高速公路主干道的可变情报板上发布路况信息、天气预报、提示语等。三是在事故多发路段设置固定的太阳能警灯。四是在弯道、事故多发路段护栏立柱上粘贴反光膜,警醒驾驶员。五是民警要养成只要上路巡逻就打开警灯的习惯,让驾驶员知道路上有交警正在巡逻,引起驾驶员重视。

        三、其他预防措施

        除了以上三种预防措施外,民警对巡逻中发现的疲劳驾驶的,还可以将车辆带至就近的服务区、收费站让驾驶员就地休息,并发给驾驶员宣传资料,让驾驶员接受罚停教育,使其知晓疲劳驾驶的危害后果和处罚后果,待驾驶员精神恢复并接受处罚后再让其继续行驶。这种做法既可以达到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又可以使驾驶员接受交通安全教育。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农村道路硬化后交通安全管理的思考
  • 下一篇:浅议的士车的安全现状及管理对策(二)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