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风行风评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对于解决政风行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这项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无论评议内容,评议形式,还是评议结果运用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完善和规范的空间。我个人以为,欲深化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作为纠风实践的产物,必将经历由产生、发展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项工作从开始动员、具体运作,到得出评议结果以及评议结果的运用、建立长效机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纵观近几年各地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不难看出,一些部门行业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个别部门、行业甚至将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他们往往注重的只是位次,而忽视了位次后面反映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或是因为位次靠前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或是因为位次靠后而怨天忧人,强调客观。从本质上讲,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即依靠群众和社会各界代表,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作风情况进行公开评议和民主测评,根本目的是督促帮助政府部门发现和解决行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促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这是一个由过程到结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为被评议部门,必须统筹考虑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寓结果于过程之中,把真功夫用在找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改进工作上乃为上策。从另一个角度讲,行风政风评议的结果是动态的,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表明,凡是在行风评议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实际,真抓实干,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评议位次居中下游的,就有跃入先进行列的可能;反之,因为位次靠前而放松行业管理、队伍建设的,就可能名落孙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铁律。
正确处理评“一把手”与评部门行业的关系。“一把手”作为部门行业的主要负责人,在行风和队伍建设中处于“领衔”位置,其形象和表率作用显而易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评议行风当然首先评的是“一把手”。但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说到底是对部门行业的综合评价,而不单纯是评行业部门“一把手”。从近几年政风行风评议的实践看,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尤其在评议结果的运用方面力度不断加大,有的把其作为考核被评议部门行业落实党风责任制的重要指标,有的作为考核部门行业主要领导干部绩效的重要参数,还有的对排名连续几年靠后单位的“一把手”亮黄牌,诫勉谈话或就地免职等。勿庸置疑,这些措施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无形中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只是单纯评议“一把手”,与其他干部职工关系不大,从而出现了一种政风行风评议热在上头,冷在下头的现象,由此导致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没有形成荣辱与共的合力,解决此问题,我以为关键要抓好两条:首要是强化“一盘棋”意识,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大力克服“上动下不动,你动我不动”倾向。殊不知,对一个部门行业的评价,是综合性的,既看“上头”,也看“下头”,仅仅“一把手”、领导班子做好样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队伍和基层建设。特别是作为执法部门,群众对其评价往往是从基层执法人员的作为来评价一个部门、行业的形象,如果基础不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那么部门、行业的形象就很难树起来。因此,坚持抓“两头”,不啻为提升部门、行业形象的有效举措。其二,创新和完善评议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坚持定性评议与定量评议的结合,问卷测评与评议代表评议相结合,直接评议与联动评议相结合,上级评议与下级评议相结合,阶段性评议与年终评议相结合,以不断增强评议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正确处理抓“一阵子”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政风行风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纠风部门严密组织,又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更需要被评议部门下真功夫,用大气力坚持不懈地一抓到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但从现实情况看,有些部门行业对政风行风建设态度不够端正,程度不同的存在短期行为:有的被动应付,行评期间象征性地抓一阵子,隔鞋搔痒,行评前后没有多大变化;有的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求轰动效应,没有把功夫用在解决问题,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上;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奢望走捷径,功夫用在拉选票、走门子、套近乎上,以期达到好的评议结果。很显然,上述种种做法,既与政风行风评议的宗旨相悖,同样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正确的定位是,要认真地对待行风评议的每一个步骤,面对群众,以更加坦诚的姿态,主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面对问题,不遮不掩,不怨天忧人,勇于从主观上找原因,全力打造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面对压力,找准差距,迎头赶上,重塑形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与此同时,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行评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行评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全*各地已普遍展开,一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另一方面,评议工作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亟需理出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推动这项活动向深层次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同样面临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严峻考验。其一,必须坚定创新思维的理念。创新,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清醒认识自身不足基础上形成的新观念、新思路。创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修修补补,而是要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实现对常规的突破和超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弃旧图新,加大思维过程的开放“度”:一是要能兼容。即在思维过程中要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政风行风评议的观念、方式、方法,通过吸收和消化,达到为我所用之目的。二是勇于否定。即不被现状和习惯做法所束缚,敢于否定哪些长期形成但被实践和现实证明已经过时的概念和做法,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前提下,走自我发展的新路。三是要善于发展,即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不停留在现有的做法上,对已经实践证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思维活动处在经常性、全方位的发展之中。其二,必须坚持形式、内容、机制创新。政风行风评议的形式、内容、机制三位一体,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而机制则是评议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的根本保证。评议形式应着眼于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切入点要放在发动广大群众参与,以群众满意率为最高标准。评议内容则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赋予和充实新的条款。与此同时,要立足构建评议的长效机制,真正克服评议前“紧张”,评议中“突击”,评议后“松劲”的现象,把群众对政风行风评议、行业作风、队伍建设贯穿于全年,渗透到部门行业各项工作的落实之中。其三,必须注重评议结果运用。很显然,政风行风评议结果毕竟有优劣之分,对位次靠前的进行表彰,对位次靠后的进行督促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仅限于此,特别是对于个别连续几年位次很差,且经帮促没有很大改观的部门、单位领导人进行必要的组织处理也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把行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评先树优,提拔使用干部,就显得更为迫切。一言以蔽之,只有十分重视评议结果的运用,才能使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永葆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