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在城乡社区警务建设中推进警务前移

    时间:2011年01月09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开展“三基”工程建设以来,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全面铺开,警务室工作有制度、有人员、有平台,作用已逐渐开始发挥。但如何通过警务室建设,进一步下沉警力,紧跟警情前移警务,使警务室的作用形成规模效应,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三基”工程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影响警务前移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偏差。当前,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把建设规范的警务室作为目标和重点,为建警务室而建警务室,一味地追求警务室高、大、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大规模地上马,经济条件中等的地方想方设法上马,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勒紧裤带”上马,形成警务室建设“追风”现象。许多地方不是殚精竭虑地创“一流社区警务室”,而是一门心思地建一流“警务室”。二是警务室建设标准达到了、平台有了、载体有了,但警力却沉不下去,“有台不演”、“坐堂办公”、“等人报案”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警务室建起来后干什么、怎么干,警力下沉后如何充分开展工作,平台搭起来后如何向前延伸警务等问题,考虑得很少甚至没有考虑。究其根源,主要是个别地方模糊了警务室建设和前移警务的关系,手段和目标倒置、载体和重点错位。

        (二)机制不顺。大部分地方把警务室建设作为“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硬指标,筹资调员,劳心费力,车辆、警力、装备等硬件保障上去了,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一是上下级的工作关系没有理顺,上级下指令、定指标、搞验收,加上各种110接处警任务及非警务活动,社区(责任区)民警不堪负荷,沉下来的警力忙于救急,导致警务室建设标准成了“摆设”,规范建设后的警务室成了“花瓶”。二是缺乏科学的人员交流和岗位轮换机制,综合素质较高的民警不一定被选调到社区工作,不适合社区工作的民警不能及时地交流和轮换出去。三是岗位培训缺乏规范,社区警务的职责、要求、考评标准不够具体明确,下沉的警力不知道抓什么、怎么抓,工作茫然。四是社区民警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没有真正独立出来并有效落实。在很多地方,社区警务考核只是公安工作综合考核的一个细微项目,且考核项目过于笼统,没有突出社区警务工作特点,主观分值高,难以激发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总而言之,现有的警务运行机制还不够专业、不够完善。

        (三)素质不适应。城乡社区警务改革对社区民警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区民警的“六大职能”涵盖了公安基础工作的方方面面,与之相比,当前社区民警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一是不适应新警务的个性要求。社区警务是“软性警务”,靠的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而有的社区民警刚性有余、柔性不足,性急气躁、急功近利,社区警务工作不细不实。二是不适应新警务的处变要求。社区警务是“群众警务”,要求民警在复杂多样的群众关系中应付自如。而有的民警专业技能精,侦查破案和治安管理有一套,但综合能力弱,特别是做群众工作不深不透,处置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经济纠纷、社会矛盾束手无策。三是不适应新警务的服务要求。社区警务是“参与性”警务,要求民警参与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而有的民警不善于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有余而服务不足,管理与服务脱钩,警民之间产生“疙瘩”,不利于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四是不适应新警务的发展要求。社区警务是“信息化”警务,要求有强烈的信息意识、精细的研判能力和扎实的信息知识基础。尽管现在许多民警配置了计算机等现代设备,但却不知道如何搜集、存储、分析和使用信息,没有形成情报信息主导社区警务工作格局,造成资源浪费。

        二、推进警务前移的几点对策

        (一)观念前瞻带动警务前移。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目的是让民警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警务室建成民警工作的“落脚点”,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点”,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的“执勤点”,为民办事的“服务点”,办案办事的“工作点”。警务室要根据治安复杂情况、经济状况、警力情况分类建设,规范配置,有条件的可以建设得好一点,配置得更完善一些,使平台更厚实一点,但不能将此作为终极目标,应坚持“将警务前移得更彻底、更具有实效”这个工作核心不动摇。一方面,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所队长要始终围绕“警务前移”这个中心,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改善和促进警务下沉,以前瞻性观念管理和指导警务前移,及时解决社区警务工作中人浮于事、心沉不下去、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社区警务工作要牢固树立有利于巩固社区防线、有利于促进社区稳定、有利于提高群众满意率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思考、设计和落实社区警务工作,带动警务前移。

        (二)提升素质适应工作需要。社区民警的“六大职能” 要求社区民警既要有“硬功底”也要有“软素质”,既要“技能强”又要“手段活”。首先,政治意志要过得硬。始终把政治思想工作作为“生命线”,认真开展政治教育、理论学习,让民警懂政策、会辨析,拖不下水、拉不出轨,忠诚履行职责。其次,要着力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围绕“六大职责”,培训履行职责应知应会的业务知识、工作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警务技能。重点围绕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基层防范工作和人口管理等基础业务,培养综合谋断能力和专业管控能力。特别要适应社区警务信息化的要求,加强对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知识的培训,尽快提高信息采集、研判、存储和应用等专业技能。再次,要提高服务、处事和群众工作能力。始终以密切警民关系、改善群众基础、整合防范资源、维护社区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将自身定位为普通群众,研究群众习俗,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相关的地域、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以平易、质朴、刚正、严谨的态度融入社区,有针对性地听、说、访、帮,提高了解社情民情、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做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发动群众、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的能力,达到以友善言行交往人、以高效服务打动人、以丰富内涵感染人、以严格执法威慑人的目的,最终实现警务前移。

        (三)明确职责把握工作重点。各个社区的人口结构、治安特点和生产生活关系不同,抓社区警务工作要区别情况,把握轻重缓急,分清层次,因情制宜,突出重点,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主动加强与社区群众的沟通联系,物建秘密力量和治安信息员,及时获取各类基础信息,构建信息预警网络。对于人员变动大、人流复杂的社区,要抓户头、控源头,通过经常的、适时的走访,澄清并掌握社区人口的家庭住址、家庭结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思想状态等主要情况。对于重点人口、监管对象等高危人员,要摸清摸透现实表现及活动情况,落实管控措施。对于行业场所及单位分布密集的社区,要勤跑腿、抓管控,进村、进校、进企、进区,落实定岗、定人、定责等管理措施。对于治安状况比较复杂、案件较多的社区,要以治安防控为重点,组建专(兼)职巡防队,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巡防,完善物防、技防,引导群众自防。就是要有效整合警务室周边的综治资源,建立与当地司法办、法庭、调解、治保、联防队、民兵预备役小分队、保安等组织的联动联勤机制,完善协调会、治安分析通报会等制度,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处置各类治安问题,使警务室成为当地的治安联动中心、社区的“110”,增强社区民警的凝聚力和警务工作实效,巩固基层政权。要将服务群众贯穿各项管理工作始终,就近受理有关证件申领、许可证申请等事项,为群众提供公安业务咨询、出具证明材料,就近接处警,并将部分案件查处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移至警务室办理,既方便群众,又提高警务效率。

        (四)创新机制保持长久动力。一要探讨建立新型实战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按照治安围绕社情转、警务跟着警情走的原则,创新勤务作息制度,科学安排民警工作时间,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变固定工作时间为弹性工作时间,真正使警力部署和工作节奏适应社区治安形势需要,增强勤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建立富有弹性和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保障投入,减少指令、指标等下压负荷,切实通过理顺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基层警力,盘活警务内存。另一方面,以完善目标管理和倒查问责为抓手,根据定岗定责、人岗相宜的要求,进一步理清警务室工作内涵,完善警务室群众接待制度、民警管理制度、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规范社区警务工作。三要建立有利于保障基层的岗位交流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把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过硬的民警选调到社区工作,并根据工作绩效、年龄结构和治安动态适时进行“充电”、“换血”,坚决撤换散、怠、懒、弱、病等不适宜社区警务工作的民警,始终保持社区民警队伍鲜活的生命力。四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将社区警务考核独立出来,科学制定包括实有人口管理、情报信息采集、社区治安防范、行业场所管理、一般案件查处、社区群众服务等内容的评价体系。考评周期不能太短也不宜太长,要考核过程,更要考核结果。坚决贯彻落实立功授奖、晋职晋级优先考虑基层的原则,通过捆绑考核、责任连带,把社区民警的工作实绩与政治经济待遇真正挂钩,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向上、人人思进、人人能干事的良好局面,真正通过警务前移维护社区平安,通过社区平安实现全社会稳定。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在社会建设中深化社区警务工作
  • 下一篇:小城市社区警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