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派出所加强搜集情报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11年04月05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机关有效把握社会治安局势,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点,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侦工作的增长点。因此,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拓展获取情报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做好采集、传递和利用情报信息工作十分重要。

        一、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意义

        信息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人们生活、工作、社交和知识交流的有效载体,由此,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追捕逃犯、管理防范等工作对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瞬息万变的情报信息对公安工作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加强情报信息为突破口,对于派出所基础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提高打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人财物流动频率加快,各类案件高发,以已发案件为打击重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从被动反应型的警务模式向主动先发型的警务模式转变,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

        2、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是全面提高打防控水平的必然要求。打击、防范、控制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基本手段。为什么目前对各类犯罪活动打不胜打,防不胜防,控制不住,群众的安全感不强,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公安机关的情报不够准、信息不够灵,在判断治安形势时找不出或找不准问题,所以,解决问题就缺乏针对性、预见性、有效性。在有效的情报信息主导下,对警务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充分发挥最佳的警务整体效能,打信息仗,体现最大化的警务目标,全面提升打防控的质量。

        3、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工作的有效载体。派出所民警的情报信息主导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有的民警把搜集、上报信息视为一种额外任务,“多警联动”信息不多,情报信息滞后现象明显,事发后的情报信息比较多,事发前或事发中的情报信息比较少;公开的、表面的情报信息比较多,隐蔽的、深层次的情报信息比较少;工作性、动态性的情报信息比较多,分析性、前瞻性的情报信息比较少,谋略性、决策性的情报信息更少。要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工作,首先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精心打造串连打防控诸环节的信息链,有效地牵引警务工作方向,增强派出所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精确性。

        二、获取情报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机关提高预警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履行公安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拓展获取情报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情报信息网络,夯实情报信息基础,完善情报信息制度,畅通情报信息渠道,以情报信息为先导,确保各项公安工作顺利推进。

        1、构建一个网络。获取情报信息必须有专门机构和队伍,切实担负起情报信息工作的管理、规划、汇总、研判、运用、反馈等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分类管理、信息共享。派出所要组织开展情报信息工作,规范、指导情报信息采集、研判、录入、利用等环节的运作。要加强对全体民警的情报意识教育,实行全警采集、专职研判、及时录入、共享信息制度。要根据工作需要,物建各警种的情报员、信息员,把获取情报信息的触角伸向各个层面,运用多种形式,灵通情报信息。

        2、强化一个系统。获取情报信息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信息封锁现象,进一步加强打防控信息主干应用系统建设,以治安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各警种的业务信息系统,建立网络连接、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共享平台。

        3、畅通一条渠道。获取情报信息必须畅通快速传递渠道。各警种、各社区采取专群结合、公秘结合、人技结合获取的高质量、即时性的情报信息,要快速传递、快速研判、抓住时机、及时利用,从情报信息的发现、收集、处理、利用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个“快”字,从而达到打、防、控、管的目的,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导侦、促防、促控的独特作用。

        4、健全一套制度。获取情报信息必须以规章制度作保障。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情报信息工作制度,规范各警种、各部门的情报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处理、综合、管理、反馈、评价、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定位,对各类情报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报送、处理流程及时间作出明确规定。派出所要在案件多发的高危地区、高危人群物建信息员,调动各种因素。逐步建设运行顺畅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完善上下协同、左右互动、职责明确、有章可循的公安情报信息新格局。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交通陋习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 下一篇: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违法行为的教育与处罚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