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政工思想 >> 人事队伍 >> 浏览公安
  • 浅谈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

    时间:2011年05月2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我县地处*西北,全县拥有约**万常住人口,目前拥有警力**人,其中公安院校毕业生*人,占全县警力**%,担任二层骨干以上的公安院校毕业生**人,占全县警力*%,占公安院校毕业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安院校毕业生在我局公安工作中正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公安院校培养不是多余的,而是必要的。**年全省公安民警招录实行培养体制改革,为招录警务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我局共招录公安民警4人,目前都在省警察学院培训,**年我局没有招录公安民警。经过两年的工作实践,就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初步谈谈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意义。

        招录体制改革不是取消公安业务教育,而是要通过改革招录办法、改变教育模式,调整公安院校的职能定位和办学重心,解决困扰公安院校教育的体制性、机制性和保障性问题,建立招生、培养、入警紧密衔接的招录培养体制,从根本上规范公安机关的育人用人机制,从源头上提升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公安院校培养体制改革,对维护社会稳定,对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与国际接轨,开辟了一条“社会培养打基础,行业挑选再加工”的警务人才培养新路。面对改革的新形势,公安民警培养体制也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欧美发达国家,警察是没有学历教育的,他们的警察都是从社会上公开招募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等录取之后,再来警察学校进行业务培训,成绩合格之后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警察。我们进行公安民警培养体制改革,看来是顺应国际化潮流的。

        2、有利于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民警。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是政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化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对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缺乏财会、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这种新型的定向培养模式弥补了人才缺乏的不足,保证了向公安机关需要的、缺乏的专业方向输送、培养人才,这样招收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也能够适应打击日益高科技、日益隐蔽、日益跨行业的犯罪的需要。

        3、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万。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万,连续两年的“新高”让人感受到了大学生就业的“沉重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难点问题,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企业破产改制兼并等原因,历史遗留未安置退役士兵较多,致使退伍军人就业安置难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为退伍士兵安置开辟了新路,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培养学员存在“铁饭碗”抱在手的思想,学习懒散。不少人认为只要进了培养院校这个门,就算端上了“铁饭碗”。无论学多学少,学好学坏,学与不学,到时候都照样能进公安机关。于是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培养期间什么都没学会,白白荒废了时间。

        2、招录对象知识层次不一,不利于院校培养。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四大政治和社会职责。新时期、新任务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新时期的公安民警需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现在公安干警招录对象中的退伍士兵,很大一部分只有高中文化,一年短期的专业培养不能较快提高基础水平,而没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公安队伍,就无法胜任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无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3、高额的培养费用,加重基层公安机关负担,对家庭经济条件拮据,急需工作养家的学员也是严峻的考验。按照现在人均两万的培养费计算,两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贫困的地方财政拨款的县级公安机关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同时,很多有能力、有思想、有抱负参加公安事业的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困,勤工俭学、贷款读书,在毕业后选择职业时,面对现实就只能选择放弃。

        4、存在招录警察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招录的问题。公安民警招录同一般公务员招录工作一样遵循招录有序、公开公正、统考择优、定向培养、严格管理的原则,按照编制招录计划、发布招录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公示、录取等程序进行,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安民警的整体素质。但公安民警比一般的公务员有更高的体能、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能够吃苦耐劳,还要能跑、能打、能摔,还要富有正义感,有敏锐的观察力、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以及顽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决心等等方面的要求,这些不单单是一张考试成绩单就能体现的。招录民警前期工作基本是人事部门负责,后期包括公安机关的相关部门才介入,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经过重重选拔,招录后的民警当然是其中素质最高的,但不一定是最适合公安工作的人。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纵观两年改革历程,我们结合调查走访实际,为进一步深化公安民警培养体制改革提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优胜劣汰激励体制,让学员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员是公安队伍的后备军,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和亲人的厚望,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预备警官。如果存在抱到“铁饭碗”的思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学习松懈,甚至在公安院校培养期间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将来怎么能胜任公安工作?更别提有能力为人民服务了,与那些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非公安专业毕业生相比,也显现不出它的优势。那么,实行培养体制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优胜劣汰,奖惩分明,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让学员有忧患意识,是对学员本身负责,也是对用人单位负责,更是对社会、对人民群众负责。

        2、加强“校、局”合作。公安院校要着力提高教育训练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严格管理,严肃纪律,确保学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公安院校是公安教育训练的主阵地、科教强警的生力军,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和源头,要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找准办学定位,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完善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力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等教学基础建设,切实加强学生管理机制建设,加强“校、局”合作,经常性对基层公安机关开展调研,及时调整、开办公安机关需要、紧缺的专业,设置合理化专业,积极探索院校教育的规律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警察职业意识,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基层公安机关,要保障培养经费,加强与院校联系、合作,及时掌握学员动态,及时调整学员的学习、工作方向。

        3、理顺招录培养体制关系,规范招录培养体制程序。招录培养体制是新生事物,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年我局没有招录培养公安民警,不是因为没有编制、也不是没有按时上报招录培养计划,只是因为省、市、县人事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没到位,没有形成文件性通知。没有规范性的文件出台,没有上级部门文字性的通知,基层单位无法正常开展招录工作。招录工作是在组织、编制、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政法部门统一协调下进行,需要方方面面的部门配合,哪一方面的环节出纰漏,招录工作就会停滞。由此可见,规范招录培养体制程序,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培养体制改革工作,也有利于相关基层单位实际操作,更有利于推动公安民警培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只有深刻领会推进公安院校改革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切实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审视改革、更加坚决的态度参与改革、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改革,才能确保培养体制改革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标。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跨世纪基层公安机关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下一篇:浅谈督察机制在巡逻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