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交通的资源利用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众多交通研究、交通对策报告中,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往往被归结为:交通供求矛盾突出,城市建设资金有限,道路网建设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等等。事实证明,道路路网不足,面积不够的问题的确存在,但没有充分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管理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系统效益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在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要途径。
城市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在强调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强调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同时,首先应该对城市交通进行简单的系统分析。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转至少离不开“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交通管理”四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分工,相互协作,保证了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各子系统都有各自的职能管理部门,看似分工明确,各行其职,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缺少有效的协作机制而产生管理漏洞,有限的资源难以有效利用,系统效益并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道路建设与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交通工程建设次序不够科学,实施一些中短期行为,造成一些项目建成不久又成为被改建的对象;由于分头管理,道路及其必要的交通设施不能同步完成,道路设计单位没有设计交通标志的资格,而建设单位又因为交通设施费用不能列入工程师预算,而难以一次施工;在道路工程设计中往往没有交通功能设计,或者是道路工程设计师一并包揽,加上管理部门又不参与,一些新建道路尚未正式开通,交通安全隐患就已经呈现出来,给管理工作造成相当大的难度。其次,城市道路功能定位不明确。城市道路大致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分别承担不同的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目前普遍存在的沿主干道沿线开发,开设车辆道口行为不仅影响了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加剧了占道停车的矛盾,从而影响道路资源的有效使用。第三,在规划建设上忽视交叉路口,造成“路段”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当前城市交通的矛盾交点在交叉路口,交叉路口从理论上讲同时承担了两条相交路段的车辆通行,而现行的状况是路口、路段规划设计处于同一水平,路段多宽,路口就是多宽。随着道路改扩建,矛盾集中向路口转移,加之路口间距过小,其结果往往是阻塞一点,影响一片,路段资源优势并未体现。第四,重复研究,浪费资源。城市交通问题正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各部门、各系统都着力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每个部门都建立了与交通有关的丰富的信息资料档案,有的还建立了信息系统,但由于相互缺乏勾通,缺少交流,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资料严重浪费。同时由于各部门使用数据的角度不同,基础资料统计口径不一,难以共用,对城市交通现状难以形成准确、实际的客观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宏观管理决策的制定。第五,管理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历年的交通整顿使城市交通步入“整顿—回潮—再整顿—再回潮”的怪圈,反思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没有真正建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路面整顿与源头管理没有有机结合,没有“齐抓共管”。不合理的城市客、货运交通结构,个体经营造成的松散管理使城市“中巴、的士”、人力车等长期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各种非交通占道及不合理的道路功能、线型设计使交通畅通、交通安全都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就如何利用城市交通资源,发挥整体效益,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政府统筹领导与对城市交通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结合起来,按照“建管并举,标本兼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制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立城市交通决策参谋(咨询)机构或交通工程专门的管理机构,网罗相关专业技术人材,加强专业化程度,必要时聘请一些专家对城市交通进行宏观设计,微观调控,尽快建立完善自己的交通工程专业队伍,保证交通规划落到实处,同时也使科研成果的实施更加方便。
三、建立先进的城市交通情报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城市交通信息采集、整理、汇总、存储机构,及时综合客观反映城市交通现状,做到“有的放矢”,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通过现有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制定并落实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三年计划,本着“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的原则,逐年解决一至两个影响城市交通的突出问题,通过扎实有效的阶段性工作。力争三年内城市交通整体水平明显上一个台阶。
五、尽快实施交通影响评价分析制度,新建大型项目(道路、大型建筑、居民小区等)必须就其对交通动态、静态两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道路必须明确功能定位并严格控制开设道口,大型建筑必须按规定配齐建足停车场地及其他交通基础设施。
六、清理整顿各类非交通占道及不合理的停车占道,对易堵路口、路段重新进行交通设计,建立几个交通现代化管理的“样板工程”和“精品工程”。
七、对道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全力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改善行人交通环境,在市区道路上严格限制人力车、拖拉机、农用车等低效率或高污染的交通方式;开展区域交通组织,重点调整公交客运线路、站点,尽可能提高次干路、支路的交通分流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