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救援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引言
调查显示,我国四分之三左右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我国的居民长期以来处于国泰民安的社会大环境中,因此我国目前无论是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还是对国民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应急救援方面的相关字眼,但是****年似乎在考验中国的“救援能力”,年初雪灾、春夏之交大地震不期而至,*月汛期洪水接踵而来,以及胶济铁路火车相撞等一系列的灾难和事故来势汹涌。特别是“*”*大地震期间,发生的一些救援细节描述令人揪心。消防队员是专业救援者。相比之下,“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既缺乏专业救援培训,也没有专业器械。武警某部的一位参谋说,“我们没有工具救不出人,看着人死去,心里很难受。”他们更多地承担了转运伤员、掩埋尸体和搜寻幸存者的任务,每当发现生命迹象,往往要去请消防队处置。武警战士们援救一个半边身体被压住的男生,当时他甚至可以伸出右臂接受点滴。县城内仅有*辆起吊设备,先后调来,始终无法吊起压在他身上的重物。当地施工人员猜测,孩子是被支撑整个教学楼的最重的那根十字梁压住了。下午开始下雨,男孩的母亲站在废墟上,给儿子撑着伞。另一个男孩被卡住了,多次营救不成之后,他主动要求截肢逃生。可是医生们没有必要的药物和设备,无法实施手术。下午,男孩开始休克,伏下头和双臂,在武警战士们面前逝去了。事后,救援人员总结这次救灾的主要经验教训:一是指挥协调和救援不仅要有人数,还要有效率;二是修路为先,先让大型机械进入;三是重视专业性,救援质量可以提高。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灾种的应急工作都具有共性,除灾害本身特点外,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及时、合理、有效地调度和配置救灾资源,提高救灾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因此这次大地震的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具有警示作用。
二、国际应急救援概况
世界上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应急救援管理,均设立专门机构对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民防事故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如:俄罗斯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是俄联邦民防、预警和消除紧急状态部(简称紧急状态部),主要职能是在防护大规模战争攻击的同时,加强水灾、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灾难性工业事故等人为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紧急状态部下辖联邦紧急状态行动指挥中心,该中心内设民防与灾害管理研究所和救援培训中心,即“***”部队。地方的紧急救援管理机构按行政区划逐级分设。美国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分为联邦与州两级。联邦政府制定国家减灾计划、联邦政府灾害响应计划和联邦政府灾害救援计划,国会专门制定关于授权和规定联邦政府提供灾害救援的救灾和紧急援助的法规。最高行政机构是美国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实施程序是:一旦发生灾害,地方首先做出响应,当地政府进行自救;能力不足时请求州政府支援;当州政府的能力也不足时,州长可请求联邦援助;总统依据有关救灾救援法规宣布重大灾害或紧急状态,并指定联邦协调官;联邦协调官与州协调官联合成立灾害现场办公室,在应急响应小组的协助下,实施应急支援职能。调动和提供联邦救灾资源;协调官司协调不了的问题交由国家应急支援小组和国家灾难性灾害响应小组决定。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国的应急救援管理,均颁布实施了《民防法》,形成了统一的综合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并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急救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紧急救援管理体系。欧洲各国的应急管理,均设在国家应急救援的职能部门,统一负责、综合管理国家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除瑞士设在外交部外,其他几个国家都设在内政部。欧洲各国救援法律法规法规体系完善,指挥协调体系健全,各国均建立了国家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全国设有多个区域中心,地方按行政领导体制逐级分设。同时,欧洲国家的应急救援教育与培训已形成完整体系。
三、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几点思考
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适应时代要求,满足防灾减灾要求,进一步发挥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一是建立组织体制。组织体制是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应急救援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军队以及社会公众能否在这个系统中合理地组织、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取决于能否建立一套组织健全、职责明确、高效统一、运转灵活的应急救援组织体制。
二是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涵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事先制定的;二是为应对某种情况发生后的;三是需紧急处置的;四是一种工作计划。这里需要强调的事,制定应急预案并不难,难就难在需要根据各地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抄、搬、拓其他的应急预案,千篇一律,这样一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故后,制定的应急预案就成了一纸空文,措手不及。
三是建立专业救援队伍。还是以“*”*大地震为例。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志愿者抱着满腔热情进入灾区,希望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大多志愿者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种现象折射出,我国目前专业救援方面的队伍建设存在匮乏。同时灾难是多发性的,对于多样化的自然灾难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建设一支综合性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应对的最优选择。同时应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及时更新应急救援知识,来应对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采取措施来弥补专业救援人员的不足,让救灾经验不断传续下去。
四是救援物资储备。灾害人命关天,应急行动必须快速有效。不论是灾区内部的应急响应还是外部的应急援助,没有相应的物资储备,是难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地方政府可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储备救援物资。比如地震多发区,应储备地震应急物资。森林多的地区,应储备消防应急物资。工业及化工厂矿多的地区应储备防污染、防泄漏、防火灾、防毒等方面的救援物资等等。同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储备还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成本、费用等方面因素,尤其是地震是一种小概率灾害事件,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用的地震应急物资仓库,而且采取其他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1、分散储备与集中调动相结合;2、群众储备与社会救济相结合;3、灾区储备与周边支援相结合;4、制定切实可行的调集方案; 5、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这些方面也是其他灾种可以借鉴的。
五是培训和演练。实战中积累的经验是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应急救援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应急救援是涉及全社会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个别部门参加,也不仅是依靠领导人员的指挥作用,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对人们普遍不熟悉的专业应急救援工作来说,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提高整个社会的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这种实践活动,人们通过亲身体验,收效快,且印象深刻,知识保持长久,且形式生动活泼,人们喜闻乐见,通过宣传报道、社会公众耳濡目染,从而达到其目的,影响面广。另培训和演练根据针对性,即面对不同的对象,培训不同的内容,演练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