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侧记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狱工作的重点。*监狱七监区作为关押特殊改造群体的老病残犯监区,监区班子在准确定位老病残犯“教育改造是弱点、规范养成是难点、生活卫生是热点、预防事故是重点、公正执法是突破点”的同时,能充分认识三项重点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和给监狱工作带来的机遇,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老病残犯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紧紧围绕监狱工作总体目标,按照“起点更高、措施更严、力度更大、领导更有力”的工作思路,紧贴监狱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上级工作意图,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使全体警察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全狱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特管理模式。
一、公正廉洁执法篇 “公生廉、廉生威”。公正廉洁执法是监狱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监狱警察的底线,事关监狱形象,是体现监狱职能的最主要方面。*监狱老病残犯监区紧紧围绕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确保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程序公正、执法过程透明、执法效果具有公信力,把规范执法、廉洁执法内容贯穿于执法工作各个环节和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纠正执法问题、促进公正执法”等活动各个阶段,教育广大警察树立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职业道德,坚守公正廉洁的底线,自觉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通过采取“四抓”措施,即抓教育、抓规范、抓监督、抓惩处,切实加强了队伍教育管理和执法监督考评机制建设,促进了公正廉洁执法常态化、系统化,营造了依法、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良好局面。 场景一:“特殊园丁、无私奉献”——服刑人员对警察公正廉洁执法深怀敬意赠锦旗。 一面书有“特殊园丁、无私奉献”的锦旗赠送场景曾一度成为*监狱****年中秋亲情帮教会上的焦点。老病残犯监区赠送锦旗的老年犯秦某某(**岁,郑州市人,诈骗罪,*年刑)动情地说“我刑期短,按规定没有减刑机会,我让家人送锦旗不是为了减刑,更不是为了出风头。我只是觉得,监狱警察对我们老病残服刑人员这么关心照顾,在行政、刑事奖励方面处处体现了‘阳光操作’和公正执法,特别是对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服刑人员和精神病犯,还安排专人护理,饭有人送、衣有人洗,这就是在社会上的养老院,也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是监狱警察的公正廉洁执法和人文关怀感动了我。我原打算出狱后让在报社工作的妹妹写一篇颂扬监狱警察的稿子,然后再制作一面锦旗,亲自把锦旗连同稿子一起送到省监狱管理局,以此表达自己对监狱警察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正好赶上今年中秋节监狱召开亲情帮教会,我为了尽早完成夙愿、表达感情,告诉家人一定要在帮教会上赠送锦旗……” 秦某某说,作为一名老年犯,刑期短、没有减刑机会,在自己身上没有什么比较典型或让人为之动容的事情发生。但他却能从同犯身上,深深感受到了监狱警察的公正廉洁执法。 有一件事让秦某某久久不能释怀:该监区有一名**岁被判*年刑的老年犯赵某,改造表现尚可,但因家境困难,烟瘾大却买不起烟,平时只有捡同犯们扔在垃圾桶里的烟头吸以解馋。像赵某这样的老年犯,能在监狱里一周改膳三次、能放足肚量吃上大鱼大肉就已经对监狱感恩戴德了,对自己能否减刑压根连想都没想过,其他同犯也认为赵某根本不可能会得到减刑。但就是这样的“没想过”和“不可能”,却变成了现实。减刑呈报结果张榜公示下来,这位捡烟头吸的老年犯却榜上有名,三个月后减刑裁定下来,赵某被减刑*个月。赵某刑满释放时在监舍楼前当着其他同犯的面,深深地给监区长陈战华和副监区长潘宏光鞠了好几躬,满含热泪呜咽着说“我压根没想到自己能减刑,能提前回家。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监狱警察的廉洁执法和对我的关心照顾!我回去后一定自食其力、痛改前非、踏实做人……” 秦某某深深被这位捡烟头吸的老年犯的减刑事例所打动,他从赵某身上,感受到了监狱警察的公正廉洁、“阳光执法”,感受到了监狱警察的人格魅力。他还说,据同犯们介绍,类似这样的事例在该监区还有很多很多,只是他来的时间短,知道的太少罢了。 场景二:“忠于职守、奉献爱心”——刑释人员为答谢重塑之恩赠锦旗。 ****年**月*日,该监区收到了一面书有“忠于职守、奉献爱心”字样的特别锦旗,这是刑满释放人员周某某(**岁,商城县人,故意伤害罪,*年*个月刑,**年**月**日刑满释放)满怀对监狱警察公正执法、无私奉献的崇敬之情而表达的一份心意。 由于周某某原判刑期短,没有减刑机会,每月计分考核分值对其正常改造影响不是太大,但管理警察并没有因此打“关系分”、“人情分”、“擦边球”,而是注重他的现实改造表现,坚持秉公执法,公正地给予了他应有的行政奖励。周某某年迈体弱,经常生病,每次患病,无论白天夜晚还是酷暑严冬,管理警察都能在第一时间将其送往医院救治。曾有多少次,管理警察为送治他和其他服刑人员而通宵达旦、彻夜未眠。日常改造中的细小琐事对周某某触动很深,监狱警察的公正执法和对服刑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深深感动了他,他感到,警察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垃圾”,而是一直把自己的改造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小小的分数、警察的关怀正体现了监狱对自己改造表现的一种认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一种包容。他从监狱警察身上看到了公平、正义、一身正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和感化着他,使他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由过去的悲观失望变得乐观向上,由以前的意志消沉变得充满自信。 用周某某自己的话说“在*监狱,我有一种家的感觉,政府管吃、管住、管看病,我真正体会到了政府给予的关怀和温暖”、“监狱警察对待我们这些老病残犯,真是操碎了心,像我们这样的社会‘垃圾’,连自己的亲人都嫌弃,真没想到这里的警察竟会这么好!比自己亲人还亲!”周某某在老病残犯监区服刑期间,曾多次提出申请,请求用自己账上的钱给该监区订做一面锦旗,以表达对*监狱的感激之情,但都被管理警察婉言拒绝了。从那时起,他就许下一个心愿:刑满释放后一定要给监狱警察送一面锦旗,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之情…… 近年来,老病残犯监区共收到刑释人员和服刑人员家属所赠送锦旗*面、感谢信**余封。 二、社会矛盾化解篇 *监狱老病残犯监区月均押犯在***人左右,服刑人员年龄从**岁至**多岁跨幅相当大,长刑犯***余人,长期不会见服刑人员始终保持在***人左右,“二进宫”以上服刑人员近***余人,**余名服刑人员需要他人常年照顾,精神病与智力障碍明显服刑人员近**人。 大多数老病残犯除身病身残外,又都是心病心残者,他们比健康服刑人员更多了份对亲情的渴求、对家庭的愧疚和对今后人生前途的恐惧绝望,稍有刺激,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异常,极易诱发自杀、行凶等监管安全事故。该监区针对老病残犯的生理心理和思想行为特点,加强精细化人文管理,及时疏导服刑人员不良情绪,化解各类矛盾隐患,有效减少和预防了对抗行为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在实现刑释人员与社会“无缝对接”过程中,该监区管教警察首先多方核对服刑人员亲情电话号码,电话告知其亲属在服刑人员释放当日前来接领。对于服刑人员本人不能提供亲属电话号码的,管教警察想方设法与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联系,通过当地有关部门转告服刑人员亲属前来接领,并做好详细记录。对于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服刑人员以及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亲属接领的老病残犯,该监区积极协调监狱有关部门,安排警察在该类服刑人员刑满释放时及时将其遣送到当地公安部门进行交接。该类老病残刑释人员对接每年都有多起,仅今年**月份就有*起之多。 场景三:亲情帮教促改造,春风化雨润囚子。 服刑人员孙某某(**岁,固始县人,盗窃罪,**年刑)多次犯罪,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是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老大难”犯。****年*月该犯获悉其妻子患癌症去世,家中一对未成年儿女无人照管。其情绪因此低落到了极点,整日沉默寡言,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落泪。管理警察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孙某某谈心,同时向监区领导反映,在全监区发起了“爱心捐助”活动,全体警察及服刑人员共为孙某某募捐****多元。该监区领导还积极与监狱服刑人员指导中心多方沟通,对孙某某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为其减压导航。在监狱组织的“六个一”亲情帮教活动中,又极力争取把孙某某确定为录像会见对象,对其重点帮教。****年*月**日,管理警察同监狱有关科室人员驱车***多公里,专程赶到孙某某的家中进行家访,看望他的孩子。并安排他的家人观看了孙某某在狱内学习与生活情况的录像,将捐款连同学习生活用品交给孙某某的家人,其家人当场感动的热泪盈眶,表示一定积极配合监狱开展帮教工作,对孙某某不舍不弃。管理警察最后又与孙某某的家人和村组干部群众商谈了对孙某某的后期帮教及其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 家访警察回狱后,该监区立即组织全体服刑人员收看了孙某某家访录像。当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听到家人和乡亲对自己所关心问题的承诺,孙某某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想不到我这个犯了罪的人,服刑期间还能得到监狱警官的如此关怀,我和我的儿女今生今世都忘不了你们的恩情!请警官放心,我一定会踏实改造,重新做人……”从这以后,孙某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多次都被评为监区改造标兵、经常利用学习讨论时间宣传监狱的改造政策,发动其他服刑人员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在他的带动下,该监区**余名消极改造的服刑人员得到了转化。该监区平均每年要处置类似情况*到*起。 场景四:春风不使一木枯,一枝一叶总关情。 服刑人员丁某某(**岁,淮滨县人,抢劫罪,**年刑,左手残疾),主观恶性深,心胸狭窄,性格暴躁,经常与他犯发生争吵,与他犯关系紧张,矛盾较深,有行凶危险,改造十分消极。经调查了解,该犯长期混迹江湖,横行乡里,养成了专横霸道的习惯,家人对其冷淡,无人会见。通过谈话得知,丁某某十分挂念暂时寄养在其二哥家中的儿子,也只有其二哥可能管他,但其二哥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来狱看望。该监区管理警察采取让丁某某拨打亲情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其二哥联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其二哥终于带着他的儿子来狱会见。会见前,管理警察与丁某某的二哥进行面谈,如实反映丁某某的改造情况。要求其二哥在接见时多说鼓励话、多讲正面事,多表扬少指责、多体谅少批评。会见时,丁某某二哥答应一定替丁某某照顾好其儿子,让其服从管教,安心改造,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丁某某也主动找到管理警察汇报思想,第一句话就是“我改造两年多,过去都是警官找我谈话,这是我第一次主动找警官汇报思想,你们这样关心我,我不多讲,你们就看我的行动吧!”说到激动时,丁某某发誓道:“今后我要是再不好好改造,我就不是人!”从此丁某某与同犯关系缓和,自觉遵守监规狱纪,生产劳动中踏实肯干,走上了积极改造之路。目前已获得两次减刑奖励,共减刑*年*个月。 场景五:“无缝对接”架起回归金桥。 服刑人员杨某某(**岁,固始县人),入狱前双下肢瘫痪、双目近于失明、家中无任何亲人,杨某某于****年**月刑满释放时无法自行回家。警察尹党辉、程野主动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毅然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护送该犯返家任务,做好了服刑人员刑释与回归社会的衔接工作,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服刑人员段某某(**岁,固始县人,放火、盗窃罪,*年刑),存在严重智力障碍,限制责任能力,该犯入狱后其家人不管不问,常年不会见。****年**月*日段某某刑满释放时无亲属接领,为确保其能安全返家,警察魏明彦协助监狱有关科室人员驱车数百里亲自将段某某送回原籍,并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实现了“无缝对接”。 据该狱薛广利副监狱长介绍,作为*监狱的老病残犯监区,该监区今后将对“无缝对接”工作常抓不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本着“改造好、送一程”的目标,实现刑释人员与社会平稳对接,实现刑释人员再社会化的“软着陆”,以达到及时巩固监狱教育改造成果,确保“首要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三、管理工作创新篇 面对复杂的押犯构成和巨大的监管改造压力,老病残犯监区部分警察在接管老病残犯之初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对老病残犯的改造认识不到位,在管理上有畏难情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情况和“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现象,“等、靠、要”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为有效解决转型期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开好头、起好步,顺利实现平稳过渡,在监区长陈战华的带领下,监区班子始终突出安全稳定首要任务,以解决警察思想问题为切入点,从强化服刑人员教育管理、规范服刑人员改造行为入手,谋划长远发展,定位管理目标,系统地思考、探索老病残犯的改造特性和规律,切实加强队伍教育管理。 通过加强对警察的教育引导,使全体警察正确树立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工作理念和以犯情主导对策的意识,提高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根据老病残犯的心理、行为特点,注重思想改造,落实“宽严相济”,积极探索教育改造规律,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提出了“三情”(警察的真情、家庭的亲情、同犯的友情)、“四心”(警察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真心、爱心、耐心、信心)、“三个正确对待”(警察正确对待老病残犯监区押犯特点、正确对待老病残犯心理行为异常情况、正确对待老病残犯集中关押改造面临的实际困难)、“临终关怀”(认真做好服刑人员因病正常死亡前后服刑人员及家属的各项工作)等老病残犯特色管理思想,总结出了以“服刑人员教育是弱点、规范养成是难点、生活卫生是热点、预防事故是重点、公正执法是突破点”的“五点工作法”,形成了独特的老病残犯监区管理模式,长期运作效果显著,老病残犯管理工作面貌为之一新。 场景六:首开先例,无偿法律援助促和谐。 今年**月份,服刑人员尹某某(**岁,唐河县人,贷款诈骗罪,*年刑)的妻子提出要离婚,致使入狱前就身患残疾的尹某某思想压力非常大,情绪异常低落,曾产生自杀念头。该监区领导得知情况后一方面加强个别谈话教育,鼓励尹某某正确面对现实,振作精神、踏实改造;另一方面及时向监狱领导汇报,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取得联系,为尹某某提供无偿法律援助。今年**月*日唐河县人民法院民事庭在狱内开庭审理尹某某离婚案。在管理警察耐心劝导下,经法院调解,尹某某妻子最终同意撤诉,不再提出离婚。尹某某离婚案首开了*监狱无偿为在押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先河,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创新了教育改造方法,提高了改造质量。 场景七:改变心智,真情感召化“顽石”。 服刑人员张某(**岁,故意伤害罪,**年刑),****年入狱后,刑期包袱较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服从管理,公然顶撞警察,抗拒改造,多次受到禁闭、严管等处罚。****年*月份,张某因严重违规再次易监区改造,被分配至老病残犯监区。陈战华监区长组织警察认真分析张某的基本情况和以往的改造经历,在犯情分析会上对张某进行“深度汇谈”,启用了“改变心智模式”。在对张某进行严格管理、悉心教育的同时,多次与张某家人联系,要求其家人利用通信、会见及亲情电话等形式规劝张某、协助教育。在管理警察的共同努力下,张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违规没有了,思想稳定了,改造积极了。在今年*月**日监狱举办的亲情帮教大会上,当张某面对远道而来的亲人时,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转身对陈战华等警察说:“今天的帮教会让我深受感动,我如果再不好好改造,就不算人!今后,我一定好好听警官的话,踏实改造,多挣奖分,争取早日减刑回家。请陈监区长和七监区警察看我的表现吧!” 上下同欲者胜。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老病残犯监区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标准、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该监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个过去曾被全狱警察认为是“最差”、“最孬”、人人都不愿来的“病”、“残”监区,于****年**月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监区验收,****、****年连续两年被监狱评为“劳动改造工作先进单位”,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狱前列。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时,该狱刘卫民监狱长说:“今后,我们将不断适应监狱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在依法、规范、科学、文明、严格管理老病残犯的前提下,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吸纳借鉴其他兄弟监狱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有效做法,对老病残犯特别是智障人员采取药物治疗与硬件设施控制相结合、监督互助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切实解决老病残犯管理工作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监区乃至监狱的整体工作水平,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省*监狱七监区警察正是凭着对党无比忠诚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始终扎根在基层,服务于基层,“听党的话、无私奉献、用心谋事”。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选准了结合点,坚持以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忠实践行了监狱警察不悔的誓言,为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