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带给基层交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道路在不断延伸,车辆在快速增长,交通管理的勤务工作也在不断接受新挑战、面临新机遇,需要我们不断研究解决的办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勤务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交通管理工作上台阶是摆在基层交警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来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路面动态管理的有效性。去年以来,*交警直属一大队通过强力推进“5+2”“白+黑”和“两有四快”为主要内容的动态勤务模式改革,目前路面动态管理已经由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继而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对于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确保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借此,笔者根据大队工作实践谈谈“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带给我们基层交警的启示和思考。

        一、如何认识“动态勤务”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公安交管工作“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就是是在现有基层交警部门警力匮乏的条件下通过整合资源、强化交通秩序管控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变一些基层交警中队定点守候盘查的勤务方式,将巡逻管理、宣传教育、接处警情、事故快处快赔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了有限警力资源,提高了警务效能;二是变被动性守候为主动性出击的工作模式能够有效防止驾驶人的有意逃避查纠,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减少动态性的安全隐患;三是动态巡逻中接处警情可提高一线民警的反应速度,便于及时处置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突发性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治安稳定,及时抢救事故受害人,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四是可以大大提高民警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二、推行“动态勤务”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机动车和驾驶人的成倍增长,然而,参与交通管理的外部条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寻找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1、交通元素多元化需求。随着人、车、物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大,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从交通特点与形态上分析,近年来随着现代交通的改善、交通工具的变换,部分交通参与者受经济利益社会大气候影响,无视交通法规的权威性与约束力,行车走路肆意违法现象普遍,特别是农用车载人尤为突出,客观上增加了管理难度。交通安全不利因素的变化规律对我们有效实施路面动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勤务管理目标化趋势。当前,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工作任务繁重,很多基层交巡警部门都围绕目标量化考核,制定目标管理相关办法。但由于受警力条件制约,大队、中队等一线交警部门很难完成管理任务,导致宣传教育等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平台数据录入“造假”。推行动态勤务,可以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能够实现多重管理全面推进的目标要求。

        3、管理对象复杂化需要。当前,参与交通的车辆种类繁杂,道路混合交通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事故高发态势。特别是三轮汽车、摩托车、变型拖拉机等车辆安全性能较差,交通违法突出,导致事故多发、冲突不断,再加之一些道路没有设置安全隔离带,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合通行,管理对象渐趋复杂。管理对象的复杂化需要更加严密、灵活的路面巡逻管控。

        4、群众行为多变化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参与交通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变化,路面管控手段也向全天候、多时段、多视角方向拓展。机动车上路行驶的规律受时间和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正在逐渐变小,路面勤务必须坚持多元化、全天候、多时段变革,动态勤务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三、*交警直属一大队的工作实践

        *年,*交警直属一大队根据自身管理工作要求,大胆改革勤务管理模式,出台了“5+2”“白+黑”和“两有四快”为主要内容的动态勤务模式改革。虽然辖区机动车年增长率超过50%,但是大队在没有新增警力的情况下仍然确保了辖区交通有序、安全和畅通。其主要做法是:一是“5+2”“白+黑”工作模式: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按照“十二字”工作法落实规范勤务,白天按包保责任实行错时、延时上岗执勤,晚间按重点场所、路段划分实行保畅维稳勤务;双休日按值班安排实行高峰时段和主要路段秩序维护勤务。二是“两有四快”勤务机制:“两有”包括:点上有人管,线上有人巡,“四快”指:接警快、处警快、排堵快、处突快(“点”指堵点、乱点、示范点和学校执勤点,“线”指辖区主要管控路段、区间)。三是“三变两包”管理措施:“三变”即: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实行“高峰守点”与“平峰巡逻”相结合的勤务方式;变定时管理为全时管理,根据交通流量和不同点位、路段管控要求部署警力,实行中队民警错时、延时联勤和弹性休息制;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将繁华场所等交通流量大和事故多发、易发部位安排专门警力,实行重点加强管理,改变平均用警旧模式。“两包”:路段管理专责承包制。中队骨干包管片,执勤民警包管段,实行警力与警务有效对接。事件处理责任包干制。进行全警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操作培训和实行资格上岗,实现对辖区道路堵点、乱点、管制路段和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现场的单警有效维护处置,体现一警多能。大小交通事故均由就近执勤民警先期介入处置,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或移交快处快赔部门及时调解,或移送事故处理中队立案处理。四是等级目标考核:实行辖区道路跟踪考核管理,将不同等级路段的见警率、机动车遵章率、非机动车遵章率、行人遵章率、违章停车率、交叉路口阻塞率、机动车登记率、群众满意率等“八率”及快速反应情况进行量化,明确量化标准,每月进行考核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评。按照新的勤务模式,民警执法管理改变单一工作指数考核的做法,更加注重对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比率和实际管控效果。

        四、推行“动态勤务”模式的几点思考

        预防与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是交通管理永恒的主题,推进交通管理系统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道路安全畅通。车辆的多少与事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某一时段、某一路段,事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需要一线民警强化路面巡逻管控、强化管事率、强化宣传引导。实行“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带给了我们五大思考,主要包括:

        1、推进交通管理“人性化”,必须把握好管理与引导的结合点。预防事故、维护秩序必须认真把握好管理与引导的结合点。交通勤务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依法管理带有强制性,但交通管理还应包括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教育、帮助和服务,只有引导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有关法律,自觉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才能实现管理和效果的统一。笔者认为,纠正当事人交通违法行为不能以“管”字当头,不能人为激化矛盾,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而应当积极引导行为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让他们认识到纠正处罚是为了安全,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交巡警对他们的关心、关爱,管理效果必然事半而功倍。

        2、推进路面勤务“科学化”,必须把握好创新与发展的中心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发展,才能实现交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勤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既要掌握静态资料又要结合动态变化,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能够发挥优势、科学实用的勤务方案。工作中,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依据交通流量变化的需要,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使勤务安排更具先进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确保警力跟着警情走、勤务围绕流量转,确保适用、高效、灵活。

        3、推进事故预防“效能化”,必须把握好练兵与强警的交汇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最早接报案情的一般都是路面民警。因此,对路面执勤民警开展事故处理业务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提高交通事故处理的速度和能力也是落实“三懂五会”的基本要求,路面执勤民警应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接处事故警情后快速处置现场,收集证据,再将相关材料移交事故处理民警,不仅可以缩短处警时间,及时撤离现场,避免因交通事故造成交通堵塞问题,而且也能够及时抢救伤者、防止证据丢失,提高事故处理的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

        4、推进巡逻防控“制度化”,必须把握好机制与保障的支撑点。巡逻管控是交警有效驾驭路面的重要抓手,必须以机制进行保障,根据路面管理需求,增派管控力量,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提高路面的管控力。要突出巡逻控控制度化,不仅对巡逻路段进行“划段承包”、责任到人,而且对于交通勤务时空安排、组织指挥、装备保障、目标职责、考核奖惩措施等都要形成一系列制度,形成常态工作,并始终贯彻科学配警和“勤务跟着流量走,岗点随着问题设”的工作思路,不断查找新问题,分析新形势,研究新规律,实现新突破,牢牢把握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管控主动权。

        5、推行目标管理“等级化”,必须把握好实施与考核的动力点。勤务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因此,在勤务考核机制上首先要保证管理的平衡性,克服只定纠违指数的简单做法,兼顾秩序、事故、宣传和基础工作的各个层面,尽力延伸管理触角,减少管理盲区。要保证考核的可操作性,在等级管理方面用数字量化、细化工作目标,让人一目了然。不断深化包段管理,对每月纠违数、事故数及严重违法行为都可以做出量的分析,制定总体目标,以充分发挥警务路段责任民警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交通管理勤务工作才能向科学、实用、高效迈进,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违法行为处罚及责任认定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 下一篇:再谈基层交警大队开展绩效考评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