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近来年,全国公安机关加大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五进”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已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家喻户晓,尤其是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笔者总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经常处于提起来重要,放下了次要的位置,没有建立起教育长效机制,不能很好地将交通法规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我就如何构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目前的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还主要停留在幼儿园、小学生的儿歌、诗歌等的粗浅层面,基本上还没有从小学到中学较系统的教科书。“五进”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基层交警均不定期地深入学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但仅是交警和学校协商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或者几次的点滴教育,学校对学生在交通安全知识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和督导。学校将学生的安全责任寄希望于公安交警、家庭和社会,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课本教育的学校为数极少。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 由于缺少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学校、家庭、以及公安交警“五进”中的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对于初涉社会的中小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交通意识最为薄弱的参与者,他们接受的教育极少,知识零乱,自我保护意识极差,因而,发生车祸的概率极高,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三)社会大环境方面 部分教师将交通安全教育寄希望于家长,上下学要求家长接送小孩,对交通安全的学习作为课外知识学习。有些学生家长又依赖于学校教育。特别是有些教师和家长没能做到言传身教、表率的作用,当着学生的面或者领着小孩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公路、行走机动车道。在交通参与中却“身先士卒”地违反交通法规,对于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口头“注意安全”的层次上,无法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的自觉意识。 (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方面 基层公安交警由于交管工作的繁忙,警力严重不足,经费无法保障,不能深入开展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面宣传形式和内容单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课、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报告、播放电视光盘和图片展览几乎是惯用的几种宣传方式。由于缺少针对性、新颖性,中小学生接受效果相对较差。 二、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构建长效机制的看法 (一)是要有专门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学生的交通安全。县区级教育部门要成立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校亦要成立创建“交通安全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要与交警部门长期取得紧密联系,交警部门要选派民警在各学校确定交通安全辅导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形式开展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全校总动员”,使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二)是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交通安全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在校园内设置各种交通标志标线图片、设置交通安全小板报等形式,在校园内形成处处见交规的良好氛围。提请有关部门,申请设立交通安全教育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切实的纳入校本课程当中,有利于学校老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有效的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由“点”转化为“段”。同时,以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统一宣传日等为契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如“交通安全小明星”、“交通安全小卫士”等评比活动,并将交通安全知识纳入期末综合考核当中,形成学、考、督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是利用“小火苗”点亮“万家灯火”,共筑“闪亮未来”。学校建立一支由保安、教师和表现良好的学生组成一支“小交警队”,各地区公安交警结合辖区实际,因地制宜拟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对学校“小交警队”进行统一培训,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在校保安、老师的安排下,以值日生形式安排、引导“小交警”:在校规范停车秩序、上下学护送低年级学生过马路、维持校园课间秩序,同时积极参与交通安全宣传,在校园内形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风气。“小交警队”模式的培训有助于缓解基层公安交警警力不足的局面,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小火苗”发挥的能量,带动一个家庭,点亮“万家灯火”,构建中小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交通安全的长效机制。总之,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面对日趋复杂的交通现状,短期行为和临时性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公安交警只有共同担责、共同呵护,使交通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带到家庭,进一步扩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面,才会让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远离孩子,才能保证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