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提高执行力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这对我们各级领导和监狱警察在本职工作中如何提高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所谓执行力,通俗地说就是各类组织将战略蓝图付诸实施的能力。管理层认为:执行力好比一个“三角形”,执行的意愿、能力、机制就是三条边。三条边越长,面积就越大,执行力就越高。反之,面积越小,执行力就越低。因此,提高执行力,必须从执行的意愿、能力和机制入手;
一、强化执行意识,做到有“心”执行。
执行者是否有“心”执行,是决策能否执行的主观条件。无“心”执行,最集中的表现是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其根源就是因为执行者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存在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监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监狱各级领导和民警职工用“心”干事业,用“心”谋发展,用“心”抓落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力戒“不作为”。干不了事、干不成事、干不好事的领导和国家公职人员,老百姓是供养不起的,要潜心谋事、扎实干事、努力成事,把“心”放在工作上,为民办实事,为民解难题,克服怕出力气、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怕出差错的“不作为”思想,焕发出干事创业的激情。常怀感恩之情,常思为政之责,常寻发展之策,常除懈怠之心。始终把经济发展抓紧抓好,把安全稳定抓狠抓稳,把队伍建设抓住抓牢,把工作落实抓实抓细。静下心来找优势,集中智慧寻突破,沉下身子抓发展。坚持高标准,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二是要强化权力意识,力治“乱作为”。乱作为只会使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环境恶化,造成警民关系、警囚关系对立,甚至引发执行纠纷和矛盾,直接影响到监狱发展和安全稳定工作,其影响比“不作为”更可怕。少数领导和民警把个别警察打骂、体罚虐待罪犯的行为看作是“肯管事”、“敢管事”的表现,把个别单位和部门领导的盲目蛮干、不分场合乱发牢骚、讲怪话、斤斤计较部门和单位小集体甚至是个人利益看成是有能力的表现等等。无数正反事例都说明,权力是把“双刃剑”,对国家和人民而言,用得好能造福人民,用得不好,就会祸国殃民;对个人而言,权力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而用,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想清楚了,看明白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因此,要把握好“两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为民行权、公正用权。始终牢记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能变成以权谋私的工具,始终坚持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二是要坚持有限用权、依法用权。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观点,郑重对待权力,审慎使用权力。不能只看到权力风光无限的一面,切不可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切不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忘乎所以,滥用权力。要自觉把权力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做到用权讲规矩,行权受监督。
三是要强化效率意识,力克“慢作为”。“慢作为”比前两者更具隐蔽性,是一种“慢性病”,“急死人的病”,治理难度更大。主要症状有三:一是办事不力,效率低下。不能正视矛盾和困难,避难就易,避实就虚,导致一些矛盾和问题久拖不决,拖了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后腿;对群众疾苦、愿望和诉求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影响群众利益,伤害百姓感情。二是政令不畅,推诿扯皮。视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为摆设,视上级指令为耳边风,“东进西出”,一心只为部门和自己谋利益,缺少大局意识和纪律观点,对于需立即办的事情,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对于应当按政策办的事情,该办的不办,不该办的乱办,暗箱操作来得快,正常办理行不通;对于涉及几个部门的事,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急,哪个部门也不办,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监狱事业的发展。三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思其政,不安其政,不兴其政,求稳怕事,没有一种愿干、敢干的胆识;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敢负责,不敢碰硬,遇到矛盾绕道走,困难面前不开口,追求四平八稳,喜做好好先生;纪律松弛,作风懒散,“八点上班九点到,打过转身就溜掉,”“晚上忙不停,白天盼睡觉,”“正事一问三不知,娱乐活动样样通。”……因此,既要通过加强管理和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意识,又要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奋发有为的干事氛围,使真正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让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监狱系统和单位内部形成一种立足实际,奋发有为,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
二、提高执行能力,做到有“能”执行
执行力作为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的必修课,因此要不断提高三种能力。
一是要提高思维能力。思路决定出路。思维能力是监狱各级领导干部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调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必须突破习惯思维和思维定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四要”,打破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冲破一切妨碍监狱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监狱发展的常规,革除一切影响监狱发展的体制弊端,敢于突破前人,突破常规,突破自己。要破除安于现状意识,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提倡不进则退;要破除自我封闭意识,树立开放观念,提倡面向世界;要破除守旧意识,树立开拓创新观念,提倡锐意进取;要破除按部就班意识,树立跨越观念,提倡居高超前。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踏步,发展大跨越。
(二)必须克服思维惰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生活惰性,“下笔不动脑,遇事不思考”则是思维惰性。一个人一旦形成思维惰性,经常不动脑筋,不想问题,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实质和方向,对监狱建设和发展、安全和稳定心中无数,既没有新思路,也没个新方法。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无意识地排斥新观念、新知识、新事物,导致失去发展机遇。因此,要充分认识思维惰性的危害,不为懒惰找借口,不为僵化找理由,以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新的精神风貌克服思维惰性。
(三)必须改进思维方式。要以更开放的视野,从全局角度分析情况,了解动态,把握趋势,制定对策。既要善于把握上级的思想脉络,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高标准制定对策措施,力求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拍,行动同步。要善于站在先进监狱、监区创造的经验上,积极借鉴,取人之长,发展自己。要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立体思维,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思其一面,又要想其整体;既要从正面分析,又要从负面评判。
二是要提高创新能力。要在全新的事业中把握大势,总揽全局,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
(一)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要实现观念创新,就必须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监狱安全稳定,改革与发展这个中心,以国家集体和民警职工的利益为重,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维护稳定和加快发展上来。
(二)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是一种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利益调整过程,肯定有阻力和风险,也可能会遭遇挫折、失败、甚至会掉乌纱帽。勇气从哪里来,从对党的监狱事业及对党的忠诚中来,从对民警职工的利益高度负责中来,从对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执着追求中来。监狱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时代紧迫感和革命事业心,以敢于超越前人,永不满足现状的拼搏精神,敢闯、敢试、敢冒,才能不断开创监狱工作新局面。古人云,苟利于民不必法青古,苟用于事不必循旧。要创新就要有大胆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陈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三)要营造创新环境。创新是不断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过程。因此,要允许失误,宽容失败。领导干部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失败,不能求责备,一棍子打死,要客观分析,正确看待。成功的探索可以接近真理,失败的探索也是接近真理的过程,给创新者改进错误和继续创新的机会,既属于创新的基本规律,也是获得创新成功的必要前提。要把创新能力和创新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激励创新,支持敢为人先。
三是要提高预测能力。凡事预则主,不预则废。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很强的前瞻意识和科学的预测能力,善于把握大势大局,及时对未来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见,进而实施科学政策,果断应对。
(一)要科学分析发展大势。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养成科学分析和判断发展趋势的习惯,要有三个敏感性:一是区域敏感性。把本单位放在与全国监狱事业中来分析,确立全局意识,二是要有民意敏感性,要深入了解民警职工的思想脉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矛盾,见微知著,把握矛盾的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政策敏感性,科学预测、分析、把握政策导向,捕捉机遇,迎接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前应付。
(二)要正确把握客观规律。规律与能力具有内在的联系,遵循规律,就能提升能力,就能成就事业,违背规律,只能一事无成。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善于学习、发现和把握规律,又要自觉坚持按规律办事,任何时候都要坚决防止主观臆断,盲目决策,搞“瞎指挥”。
(三)要超前应对复杂局面。我们正处在一个多种矛盾交错的社会转型期,监狱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问题对监狱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古人说“一策而转危机,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这正是领导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各种复杂问题,在其发生演变的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迹象。要关于捕捉,准确预见,冷静应对。因此,要提高未动先知的信息捕捉能力,任何时候都保持耳聪目明,工作顺手时,居安思危,善于从工作的薄弱环节里找矛盾,发现问题。要提高未雨绸缪的矛盾化解能力;善于借鉴类似的问题的处理经验,及早谋划矛盾化解方案,争取主动处置,提高出奇制胜的临机处置能力,能够当机立断,迅速控制局面。
三、完善执行机制,做到有“章”执行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也是影响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要充分考虑政策执行的每道程序,每个环节,做到有“章”执行。
一是要科学决策。决策正确,执行力就越强,损失就越少;决策不正确,执行力就越弱,损失就越大。因此,要建立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的制度,特别是要健全对重大事项决策的政治协商、专家论证、法律咨询、技术咨询、决策以及公示、听证、新闻公布制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二是要理顺职能。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责任不清、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企业的事情,交给企业去决策;应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政府切实负起责任;市场能解决的问题,由市场去解决;基层单位能处理的问题,依靠基层去处理。
三是要整章建制。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和本单位本部门内控制度,坚持用法律制度管事管人,让领导干部和民警的执法行为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是要严格监督。监督是执行力的灵魂,要建立健全执法问责制等监督机制,要建立起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权责统一的责任追究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严肃处理不认真执法的人和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