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化建设中民警角色转变
当今世界,没有一场革命比信息化的影响更大、更强、更广泛、更深远,它直接催生了非线性、不对称、多元化、边缘化等产物和现象。在各种论述中,公安信息化的重要性被推至极高的位置,使用了“必然选择”、“深刻革命”、“唯一出路”等表述词汇,这毫无疑义地表征了公安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然而,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另一面,在具体建设和实际工作中,各种困难、困惑、异意也十分明显,体现在行动上的执行力、落实力大打折扣,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通过现象查问题,通过问题找原因,通过原因讨对策,在排除一些因素外,笔者以为,关键还是用心、尽心、有心并争取早日转型。 一、信息化的明白人。由于传统、习惯、时间、经历、地域、学习、工作口径等原因,公安信息化的“明白人”是不多的。 因为不明,在思想上不可能高度重视;在投入上不可能真情;在干劲上不可能“真刀真枪”;在坚持上不可能一以贯之;在方向和重点上不可能明晰;在培训上不可能“入木三分”。 公安信息化的外延十分宽泛,含无线、监控、网络、信息等要素,内核是以计算机、网络、软件(含数据和程序)为主的系统建设及信息综合应用,理想是指挥扁平化、图像可视化、信息数据化。比较而言,数据化是难点、重点和关键点,信息化核心之“核”是信息的数据化及相应的综合应用。公安信息化目标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公安信息化是个新生事物,对于某一区域而言,不可能有现成的套路可走, “明白人”太重要了。比较而言,在系统建设上,信通部门是业务承载和支撑单位,更需要“明白人”,这关乎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及性价比等重要指标。安全策略、边界接入、请求服务等概念本身是很专业的东西,只有“明白”了才能“说话”办事,不能全凭厂商说了算,更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各警种、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都有明确的定位,队伍怎么建、人员怎么训、机制怎么立、信息如何采、系统如何用、信息化如何服务实战等有许多文章可做,信息要一体、作战要一体、打防管控要一体,客观上更需要信息化的“一体化明白人”。要做明白人,首先要做信息上的灵通人。 二、信息上的灵通人。信息、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如同阳光、水、空气一样重要。信息化社会,信息是财富,也是生命。公安信息化就是采集各种信息,高度整合资源,全面实现共享,服务公安实战。公安民警和公安机关在信息化社会的理想角色就应当是 “千里眼、顺风耳、万事通”。过去讲: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信息用时方恨少。信息的数量、质量往往决定了事件的成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其实是信息(经验和教训)对工作的帮助,如何做到弯道超越、后发先至,利用别人成功的经验及成熟理念非常关键。 在信息化前,为取证往往要舟车劳顿,往返穿梭,当然也有用电话和电报联系的。在转型期,很多民警不会做灵通人,还靠传统思维和手段工作和作战。一是做方案时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效率很低。二是说到学习,就派人到异地“取经”,人家一招待就算完事了,想要的东西没拿到。三是工具利用上还停留在老手段和老方法上,不会也不习惯利用电脑和网络,不会利用信息资源。四是满足于传统手段,对“白纸黑字”、“铅字”和“声音”感兴趣,效率效果效益上都成了落伍者。 日本是向我国学习最多的国家,有的算是“剽窃”。他们为了获得我国宣纸的制作工艺,至安徽窃取情报,正面没有突破,却在一个旧书摊的一本旧学术杂志上找到了“答案”,这里有信息保密的问题,也表明日本人是信息灵通的有心人。 三、信息化的宣传人。信息化好不好、难不难,投资划不划算,信息化怎样为工作服务,为实战服务,信息化有哪些甜头,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和小动态如何,信息化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等等,都需要人宣传,都需要正确引导和及时激励。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宣扬。信息上要做灵通人,信息本身是要宣传才能传播的。 与信息化并行的还有规范化及和谐化,比较而言,公安信息化的宣传做的很不够,与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的决心及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努力相去甚远。直接从事信息化的民警或业务相对较强的同志,也很少有谈信息化的。这实际成为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四、学术上的研究人。学术是对技术、战术单一或关联研究的理论性东西。公安信息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大概念,领域内有许多值得探讨、探索的大课题,学术上大有可为。理论指导实践。一个没有学术研究的信息化,是难以形成公安信息化战斗力的。 目前,公安信息化缺乏理论学术研究。一是没有带着问题去分析、去考察、去培训,有的同志好不容易出去考察一番,竟然拿不出一份好的调研报告。二是发现问题后懒得去调研,不愿作深度思考,满足于完成任务。三是用会议落实工作。会上领导非常重视,台下听众十分重视,会后落实一般重视,效果自然就不会引起重视。三是在工作中没有细心记录原始数据,没有刻意地去探讨、较真、争鸣。四是没有建立学术研究的奖惩机制,尤其缺乏奖励机制,没有形成学术研究的浓烈氛围。五是给领导写汇报,喜爱报喜藏忧,这其实是违背了学术的精神。领导情况不明,等到被上级通报了,才知道工作其实做的并不好。 五、规划上的科学人。公安信息化是主旋律,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最强音。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确有重复、无序、浪费的情况。在新的征程中,大家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奠基人,对公安事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信息化的一个特征是周期短、更新快,系统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既然如此,在规划时就要针对客观实际,量体裁衣地考虑好本地本部门的路子,在反复论证后再付诸实施。 一是要做好方案和预案。方案是正常程序,预案是应急措施。信息化涉及多个方面。以培训为例,须全盘考虑民警的综合情况,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人为本、以点带面、分片试点都是科学规划必须考虑的。二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体现时代性,增强效益性。以网络升级改造为例,过去完全靠“租”。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城市管网的逐步完善,光纤建设成本已大幅下降,维护也变得相对容易。这种背景下,部分“就近”单位可以自行建设光缆线路,相邻的单位打破建制通过建设互连光纤后一起入网,这种“建”、“合”的思路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路租费。 三是要充分体恤下情,让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地探索本地建设路子,不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任务和指标,实事求是地搞建设,既保护各级公安机关建设的积极性,又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四是新旧系统的对接。公安信息化搞了许多项目建设,新旧设备如何“共容”,如何做到资源节省和规避浪费,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现。“平安城市”项目与现在进行的视频监控系统如何对接与过渡便是一个课题。各种数据如何共享公安信息网也是一个技术难题,需要认真规划。 六、投入上的精明人。科学规划本身就有精打细算的意思。“成由节俭败由奢”。“好钢用在刀刃上”。强调公安信息化的重要性,也不能否认其它工作的作用与地位,这样的话,钱的矛盾不突出也突出了。因此,在人、才、物、精力的投入上必须做个“精明人”,否则公安信息化会渐入困境。 现实中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是存在攀比思想,一味地想搞出“地方特色”。二是有“高大全”的思想,希望来个“一劳永逸”。三是重建轻管轻用。四是有“遍地开花”的情况,如培训教室建设上,你建我建大家建,电脑买了一大堆,也闲置了一大片。五是重项目建设,轻调查研究。对已建系统消化吸收和开发利用不够,对在建系统监管监测不够。六是重视社会专家学者意见,忽视本系统尤其是公安大系统的内部意见,这在项目招标中有明显表现。这些专家学者是需要费用的,人家也是带倾向意见的,没有纯粹的“专家学者”。六是合同文书上“精明”不够。须知“买的没有卖的精”,事前一个样,事后就变了样是基本的“潜规则”。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巧妙地借助“外包”、“外力”、“竞争”等手段和方式完成建设任务。借社会之力助推公安信息化。二是要本着节约为主的原则,集思广益,以务实的精神,尽可能节省有限的公安事业经费。三是尽可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公安信息化。如组织业务培训和召开专题会议,完全可以用已建的视频会议系统来遂行,既提高了使用率,增强了设备或系统的操作技能,还能节约时间和经费。四是建立信息化大格局,能用的设备相互调剂使用,信通力量相互借调使用,市局培训教室面向分局和警种开放式服务,维护触角向宽范围伸展,成立源于全市公安机关的专家组、讲师团和技术服务队,减少外聘的开支。 公安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阳光事业,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需要大量热爱信息化、懂信息化、痴情信息化的人去不懈努力、探索与奉献。然而,我们的信息化队伍及个体现状却存在种种问题。一是“信化办”非常不稳,这种情况在县市区比较明显。机构不稳的原因主要是人事变动及职务升迁。二是各级对“信化办”的宣扬不够,“信化办”是个“花钱”单位,很大层面上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化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始终有轻技术的现象存在。年轻人中钻技术、懂业务、通专业的人越来越少,这在选调信息中心人员时表现明显。须知道,信息化源于信息技术,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却是万万不能的。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信息化是否成功,要看有没有一支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尤其是高素质的愿意奉献的执著人群体。信息化成效是否明显,要看集体转型的快慢,要看民警个体转型的好坏。一是要从提高待遇、提高积极性入手,切实解决民警的职级待遇,尤其是县级公安机关信通民警和技术战线“老黄牛”的政治待遇。二是加强公安信息化的正面宣传,加强公安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三是建设相对稳定的“信化办”队伍,让其“专”起来。四是从新招录的青年民警发现苗子,鼓励他们转变观念,把握机遇,积极向“情报信息官”转变,立足本职岗位,乘信息化轻舟,尽快成为公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专家、行家和“明白人”,这样的人多了,公安信息化也就驶上了快车道!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