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安机关如何更好地管控社会治安
必须抓住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驾驭治安大局上牢牢掌控主动权。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动态环境中,社会稳定充满诸多变数和新的挑战,要确保社会稳定,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抓住这一阶段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把动态社会的主要变量控制好,把风险降到最小值。近几年,我们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工作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机制,构筑以防为主、源头稳控的群体性事件专案经营工作体系,使95%以上的重大社会矛盾得以在就地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在第一时间得以处置,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对抗,有效维护了大局稳定,而且彻底改变了公安机关疲于应付、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二是以打黑除恶为突破口,下决心整治本地群众呼声强烈的突出犯罪和治安热点问题,一大批“街霸”、“市霸”、“村霸”受到法律的严惩,公共场所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大幅下降,不仅社会秩序明显改观、社会风气得以净化,而且警风也为之一振。
必须在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驾驭公安工作全局上牢牢掌控主动权。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的主力军,关键是要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见实效,要致力于营造“党委撑腰、政府保障,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基础建设的生动局面。党委撑腰,就是强化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地方党委在政治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在班子和队伍建设上既严格要求,又对公安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是公安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必须的、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政府保障,就是地方政府要全力做好人、财、物的保障,使公安工作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阶段繁重的任务相匹配。地方政府不仅要有效保障警力和办案经费的合理适度增长,而且要将解决无房派出所、加大科技装备投入等基础设施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分步实施的工作计划,不断增强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公安机关的装备、办案和工作条件。人人参与,就是要将公安工作之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真正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要切实建好综治中心、社区警务、警民恳谈、警民大联防等平台,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严密社会面防控,筑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火墙”。 必须在传统公安工作中植入现代元素,在驾驭警务创新上牢牢掌控主动权。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科技大步跨越的时代潮流中,传统公安工作同样面临转型升级,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必须把握好三大要素,积极构建现代警务新机制:一是科技。要大力推动警务信息化,整合社会海量信息为我所用,加快警务信息网络化、实战化、一体化,真正使每一台警用电脑成为一个信息平台、实战平台、工作平台、服务平台,尽快突破公安工作中的信息壁垒,把有限的警力从“人海战术”等落后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二是法治。在公安工作中实践执法为民,在执法过程中捍卫公平正义,既是公安工作的神圣使命,也是人民警察基本的职业操守。要避开“为了打击犯罪抓错好人难免”、“为了保障平安损害一些合法权益也无妨”的误区,真正把打击和保护、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公平正义真正体现在公安工作的全过程、每一个民警的日常执法管理活动之中。三是人本。老百姓对公安机关内部的一些业务数据并不感兴趣,最关心的是自己和身边安全不安全,失窃的财物追回了没有,警察执法公道不公道。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建立了“五问五评”的绩效考评制度,把评判权交给公安工作的“受体”,致力于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开放评价体系。 必须打造一支堪当大任的正义之师,在驾驭公安队伍自身建设上牢牢掌控主动权。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新形势下,公安机关要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时代角色和重大历史使命,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显得特别紧迫和重要。班子建设是重中之重。党和人民给予公安机关以很高的政治地位,法律又赋予公安机关以很大的执法权力,重大的责任需要优秀的领导人才去担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公安事业的兴衰取决于公安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机制的创新和突破。近几年来,公安工作中呈现出诸多深刻的变化、面临的诸多难题,说到底是由于社会大环境与公安工作运行中脱节错位造成的。当前公安工作必须要承认在动态开放环境下的单极主导已经过时,积极应变、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双赢才是主流。要用良好的心态看待外部的变化、用理性的尺度定位公安工作、用积极的措施去应对各种困扰、用耐心的态度去破解各种“死结”,才会赢得公安工作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